第 2 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第一单元第 2 课,人类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食物生产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进步。人类产生之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约 1 万年前农业产生,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且不同地区的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不同的古代文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社会生活,也影响了生态坏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因此本课不仅与前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有关联,也为学习下一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打下基础。本课分为三个子目,一是美洲物种的外传,主要介绍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等农作物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并在当地不断推广的过程;二是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主要介绍欧洲、亚洲、非洲的小麦、水稻、咖啡等农作物和鸡、牛、驴、马、猪、羊等禽兽传入美洲并推广开来;三是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既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推动了经济和贸易发展,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二)学生情况分析1•高二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已经熟悉了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的有关知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2.本课内容中的食物物种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通过精选史料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进一步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一)唯物史观:通过食物物种传播的概况,认识人类对物种认识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观赏到利用的发展历程;通过美洲与亚非欧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二)时空观念:通过绘制玉米、马铃薯、甘薯在欧洲传播的时空路线图,学会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叙述历史;(三)史料实证: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明清时期玉米在我国种植情况的变化”、“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大量种植的原因”、“中国人为何爱吃辣”等信息;(四)历史解释:能够分辨关于“玉米何时传入中国”的不同历史解释,并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能够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影响”、“欧洲禽兽传入美洲的影响”、“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五)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不同大洲间的物种交流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