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必须以体制改革为支撑2015 年是中国能源改革的落地之年。最近一段时间,天然气价格改革、电力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等方案相继出台,油气改革方案也正在制定中。2014 年 6 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首次提出“能源革命”,外界多以“罕见用词”来形容中央决心。能源结构问题是大气环境污染的主因,如何从环境经济的角度看待中国的“能源革命”,本刊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能源安全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垄断消解国家政策《南风窗》中央高层提出推进“能源革命”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强调能源的商品属性,会使未来的能源政策发生根本性改变吗?徐晋涛:中国现在的污染问题与能源结构高度相关,特别是现在比较严重的空气污染。“能源革命”的提出体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中国经济模式进入“新常态”要进行结构转换,其中能源结构转换非常重要。过去严重依赖化石能源,背后的原因不光是能源结构,还有体制问题。如果不改经济系统里的激励机制,想改结构是很难的。中国特有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有很多优惠政策,制度本身就是倾斜的。比如,石油行业高度排斥民营企业,这个产业链基本上是排斥民营经济的。过去零售环节还是有竞争的,但现在“三桶油”在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几乎都形成了垄断。上世纪 90 年代有 10 万家左右的加油站,其中差不多一半是民营,经过政府大刀阔斧的整合,到 90 年代末,民营加油站几乎都消失了,全部变成了国营。所以,这是一个严重倾斜的产业政策,国有企业高度垄断,又享受很多国家补贴。这个行业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一涉及安全,不仅国家资源的配置会向国有企业倾斜,它们讨价还价的能力也比以前强势很多。政治权力、经济权力都空前扩大。大家以为有了国企,国家政策就容易实施和落实,实际生活中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政企合一的国企在中国政治体系中的话语权也很大,他们过去承担的政府职能并没有下降,改革、标准化制定这些行政职能依然是他们承担的,怎么能制定不利于自己的政策呢?这样一种制度架构会使得问题越来越严重。垄断首先带来的问题是效率低、产量低、价格高,消费者得不到最好的服务和产品,某种程度上这是对社会利益的掠夺;其次是滋生了庞大的利益集团,利益已经不限于国企内部,而是向全社会扩展既得利益,创造了一个支持自己的庞大势力,很多民营企业的利益也跟他们绑在一起,所以这个体制有很多支持者,改革越晚,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