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孙中山传》读后感 《孙中山传》 读后感 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几乎一生都致力于对国家民族的改革漩涡中。从兴中会建立前期的广州第一次武装起义,到后期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无一不体现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的坚定与决心。然而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他这样毅然决然投身于这无休止的革命当中呢? 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凡(原名李贵臣)执笔的《孙中山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孙中山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十五岁时才有鞋子穿。后来,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在火奴鲁鲁发了家,于是一家人搬去了茂宜岛。在孙中山七八岁的时候,村中有一个太平天国的遗兵,时常在他家街门前的榕树下给孩子们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的故事,尤其小孙中山更是兴致盎然地谛听不倦。老者见孙中山特别爱听这些故事,就说他长得像洪秀全,鼓舞他长大也像洪秀全那样。于是村里的孩子都管他叫洪秀全,而他也以此自诩,并常常带着小伙伴们玩‚打仗‛的游戏。就这样,革命的种子就深埋在这孩童心中了。 然而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所需要的水分与养料则与后期孙中山所接受的教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13 岁的孙中山离开家乡远赴异国,在檀香山他看到许多新奇的事物,这里的人民有良好的秩序,遵守法律,这与国内百姓爱占小便宜,吃不得亏的性格迥然不同。后来孙中山便以孙帝朱的名字进入火奴鲁鲁的意奥兰尼男子中学就读,‚学校新奇的学 科,灵活的教法,整齐的座次,严明的纪律,都深深地印在这位来自东方的一个制度陈腐、风气循旧的国家的少年的脑海中,使他逐渐产生了改良祖国的念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这几年正是当地人民抵抗美国殖民统治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夏威夷人民对美国的控制不断地进行抵抗,这也给孙中山思想上很大影响,早年的孙中山在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支配下看到夏威夷人民抵抗异族压迫斗争的情况,很自然地联想到中国人民也应像那里的人民反美一样来抵抗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并且那是在他的思想上已孕育着改变中国陈旧的政治制度的念头(这里说句题外话,笔者认为孙中山因为在早期看到了夏威夷人民强烈自主的抵抗,所以在中国进行革命的时候,过高地估量了中国民众的抵抗意识,这或许也是后来几次革命失败的因素之一)。后来孙中山因为种种原因而中途辍学,结束了第一次的眼界之旅。 回国以后孙中山积极参加村中事物的讨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逐步凸显了自己在村民当中的重要性。不久后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