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专题《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专题《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上最显性的变化是师生关系的改善,课堂学习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但是,课改的核心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还有待探寻。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展?读刘可钦校长的《教育其实很美》带给我很多启发。 “在我们习惯了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中,哪些是制约学生进展的,哪些因素阻碍了我们通往理想教学的境界,哪些管理方式又影响了老师的创新”?刘可钦校长的这种反思方式值得我们学习。“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沟通、共同制造,寻找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刘校长指出的寻找课堂精彩的道路。 “假如课堂中能有一个核心的大问题作引导,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被细小的问题隔断; 假如有一个大的问题贯穿始终,老师就会关注重要的点,淡化干扰,保证学生获得每节课应该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这是刘可钦校长的主张,也是我们开放教学的方向。课改以来,课堂上常常看到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对答如流”,真正能促进学生思维提升的问题被“肢解”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被挤占了。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一问一答的课堂提问方式,用大问题主导课堂。 大问题可以让教学过程变得简洁、明晰,学生获得的是深化思考的机会,而不是简单地得到一个正确与否的答案。以问题作为主线,课堂上老师也不再使用那些细小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问答,这样就可以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思考上,给学生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帮助学生加以完善。以大问题作为思考的核心,可以让老师减少简单的重复和唠叨,更关注在关键处的重复和确认,以给学生更好的示范。 在用大问题主导的课堂中,学生的的独立思考和沟通被放在突出的位置。学生的思维能否被激活?学生是否同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是否能形成有效的互动?这些关键的因素有赖于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在具体场景中不断调节学习气氛的能力”、“扎实的学科基本功”、“极富启发和激励作用的语言”作为一节课的“基本色调”; 还需要老师“尊重学生的理解方式,鼓舞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要懂得“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对关键问题的思考上; 要抓住生成的错误资源把问题转化为学生进展的机会; 要给学生必要的具体指导,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简洁、高效。 当然,在实施问题为主线的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