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1.体例与结构的修改。重新撰写了“前言”;术语解释与案例汇总作为附录,统一放在正文后面,使正文更加简洁清晰;“实施建议”统一表述,不分学段,减少了重复和繁琐,便于教师阅读和实施。2.基本理念的修改。对数学的意义、数学教育作用的表述做了调整,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做了一些修改,力图使得表述更加准确、易于理解、便于实施。如将数学课程的性质与目标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3.课程设计思路的修改。进一步明确数学课程的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的目标与内容,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有关核心词(如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应用和创新),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的核心思想。4.课程目标的修改。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改革方向。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5.内容标准的修改。对于三个学段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在“数与代数”中,增加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和判别式”,有利于理解方程的本质,删去了“一元不等式组的应用”等;增强了“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条理性,进一步阐述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强调了几何证明表述方式的多样性;较为系统地整理了“统计与概率”,减少了概率的部分内容,使得三个学段的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合理,表达更加准确;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明确了其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各领域知识点的数量有增有减,但整体数量上没有明显变化。6.实施建议的修改。将原来的按三个学段分别表述改为整体表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并增强了可操作性。为了使教材编写者和广大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标准》(修改稿)的理念,明确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增补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案例,使得数量达到84个,并且对于案例的教学功能等进行了比较详细地阐述。二、掌握修订课标的新特点1.新的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学生获得“四基”●重视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明确了结果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的术语2.新的课程标准的性质●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是所有学生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服务于评价,是对课程进行评价的依据。●隐含教师是课程开发者而不是教材执行者。●是国家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具有严肃性和正统性。3.新的课程核心理念(三句变两句)实验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与过去的提法相比:出发点不变(人人、不同的人);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4.新的理念表述理念“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新增)——教学活动(合并)——学习评价——信息技术5.新增加的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6.新的数学观课标修改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