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沿线文化符号解读王琪摘 要:我国大运河沿线拥有众多文化符号,其中北京四合院的符号语言体现出其构成的整齐规制,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相适应。本文集中于北京四合院的符号学解读,利用近代符号学理论阐释四合院的结构构成、空间节奏和象征意涵等,可以为解读四合院的建筑空间、寓意以及功用提供一个视角。现代设计可以借助符号学理论解读传统建筑,并可以进一步将传统建筑符号转译、创新,灵活应用于现代建筑,从而丰富现代建筑的历史文脉符号语言,为我国大运河沿线文化符号解读和建筑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創新探究。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北京四合院;符号学;文化符号大运河连贯南北,其本身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孕育了沿线的文化名城,形成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比如运河北端的北京四合院、南段的江南园林。这些文化符号是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民俗共同作用形成的,符号化的表征给予了建筑和景致更多人文气息和艺术气息。本文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文化符号解读系列论文的第一篇,将集中从符号构成、意涵和应用角度阐释北京四合院的符号学意义。北京四合院作为中国北方地区传统居住形式的典型,它不仅成为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而且作为一种载体讲述着汉民族流传千年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能工巧匠的智慧,表达黎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腔祝福。匠人对空间的规划、装饰的选择和功能的满足都被给予了一定的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经过长时间的进展和演化,四合院的建筑符号也逐渐凝固下来,这样的符号化讨论和解读,为四合院建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释义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在符号化的基础上有实际的创新和应用。1 符号学与建筑符号学符号学(Semiology)于 1894 年由“现代符号学之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正式提出,并于 20 世纪初成为一门显学,被应用于不同学术领域,逐渐进展成为重要的学术阐释方法。20 世纪 50 年代末,艾柯(Umberto Eco)等率先将符号学引入建筑学;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设计师在符号学建筑的尝试中做出了重要努力。文丘里(Robert Venturi)等建筑师不仅著书立说,阐释自己关于符号以及符号的隐喻观点,而且在他们的作品中积极实践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最著名的要数文丘里设计的“母亲住宅”,这座百平的小建筑融合了文丘里诸多建筑理念。他将古典建筑的拱门抽象成一条弧线,他打破帕拉迪奥式的对称性,又用一条腰线把不对称的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