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课后习题详解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课后习题详解_第1页
1/13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课后习题详解_第2页
2/13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课后习题详解_第3页
3/13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课后习题详解 1. 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哪几大类群? 答:(1)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0.1m m )、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2)微生物包括的类群 ①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旧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②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 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④蘑菇和银耳等食、药用菌是例外,尽管可用厘米表示大小,但其本质是真菌,一般称为大型真菌。而属于非细胞生物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等则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2. 人类迟至 19 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 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各举例说明之。 答: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被克服的相关例子如下: (1)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外貌不显。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3)杂居混生。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4)因果难联。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3. 为什么说“因果难联”的解决是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取得重大创新的不竭动力?试举一列加以说明。 答:(1)“因果难联”的解决是微生物学发展过程取得创新的不竭动力原因如下: 微生物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从诸多表面现象中判断其原始动因是否由微生物所引起的研究,这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正因为“因果难联”的存在,令无数学者煞费苦心。经过无数艰难曲折,才有极少数幸运者取得成功,使得微生物学取得不断创新。 (2)举例说明 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因因果问题的解决而做出重大创新进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例子很多。例如,澳大利亚学者B. Marshall 和R. Warren因探索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的原因而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 4. 举例说明在人类历史上因对致病微生物的无知而遭传...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课后习题详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