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授受分离”到“授受合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与出路摘要:“授受合一”是现代教育的价值旨归,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却面临着较为突出的“授受分离”的现实困境。通过教育目标同构、教学内容优化、构建“对话型”课堂、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提升教师素质等方式构建“授受合一”教学模式是解决思政课教学困境的根本出路。关键词:授受合一;授受分离;高校思政课教学;困境;出路高校思政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发挥思政课教学,要求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一定要做到“上天入地”,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意志,又要充分体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然而当前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与这一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教师教授与学生接受两张皮的“授受分离”问题。因此,加强“授”与“受”的良性互动,构建“授受合一”教学模式是走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真正实现其“上天入地”功能的根本出路。1授受合一:现代教育的价值旨归所谓“授”是指教育者的“传授”、“教授”或者“灌输”,“受”则是指受教育者“接受”,即“接受主体出于某种需要对接受客体的反映、择取、理解、解释、整合、内化以及外化践行的过程”【1】。“授受合一”就是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视为平等主体,将教育教学过程视为是一种教育者传授和受教育者接受双向互动、有机统一的过程,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高效地完成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授受合一”是现代教育教育的价值旨归。其一,它是现代教育主体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当代哲学研究的重心从“主客二元对立”的主体哲学转向研究交往与对话的主体间性哲学的背景下,师生关系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视角。现代主体间性哲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共生性关系,因此师生关系的本真状态亦应是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相互促进、寻求共同发展的共生性主体间关系。这也就决定了“授者”与“受者”平等对话的关系,也就必然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主体一客体”教学模式而建构为“授受”有机统一的教学模式。其二,现代接受理论的广泛应用给现代教育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随着西方接受美学在文学研究中将读者(接受者)视为文学活动的主体,当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重心也从偏重传播者和传播信息发展到充分尊重受传者,注重研究受传者对传播信息的反应,由此形成了接受理论。接受理论给我国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启示:那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转换视角,从教育者的眼光转向接受者的眼光,把工作的重点转到接受者方面,建立“授受”有机统一的教学模式。其三,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授命合一”是教育本质的应有之义。2授受分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所谓“授受分离”,是指教育者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倾向于将师生中的一方作为客体而片面强调另一方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要么过分注重教师权威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即重“授”而轻“受”;要么过分追求学生中心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重“受”而轻“授”,其结果是“授”与“受”没有实现真正的互动,导致学生难以接受教育内容或虽然接受但价值方向偏离的两大现实困境。2.1重“授”而轻“受”,学生难以接受2.1.1教学目标和内容:重社会整体需要轻学生个体需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本质和价值目标来讲包含两方面:即对社会成员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以达到满足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需要的社会性(工具性)价值和满足个体需要促进个体发展的个体性(目的性)价值。【2】这两种目标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加注重其社会性目标而忽视个体性价值,过多地强调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上天”功能,而忽视了其对学生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入地”作用。与这种目标定位相对应的是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更倾向于政治与道德层面的教育,注重于崇高社会理想与行为规范的“传道”作用,而对学生个体比较关心但又备感迷惘的一些现实问题如个人存在意义、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人际问题等现实的“解惑”则不够重视。片面的价值取向使部分学生误认为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