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谱】活性污泥微生物镜检,附3 5 种微生物(上) 一、微生物镜检概述 在活性污泥中占大多数的细菌在进行显微镜观察时有诸多不便,而其中的原后生动物多以单体存在,且以游离细菌作为捕食对象,在活性污泥控制参数及环境变化时,其种类、数量、丰度等变化可用以指示活性污泥性状。 1 、镜检注意事项 1 )取样 于曝气池末端采样。因为在活性污泥中原后生动物种群在曝气池首端常见的为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占优势,中段是中间性活性污泥原生动物占优势,而末端的最终原生动物以何种类占优势决定了活性污泥生物相所处功能性状。 2 )采样样品应为泥水充分混合液;生物相观察用样品不可与其他样品混合。 3 )取样器要洗涤干净;样品绝不可放入冷藏、冷冻箱内,需进行保存,应该常温下操作并尽早观察。 2 、原后生动物分类 1 )原生动物 通常为单细胞,没有细胞壁,但有分化的细胞器。通常于水体中常见的有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原吸管纲并入)三大类。 鞭毛纲:具有一根或多根鞭毛,一般统称为鞭毛虫。包括滴虫、侧跳虫、波豆虫、眼虫、内管虫等。 肉足纲:其机体仅有细胞质形成的一层薄膜,体型较小,大多无固定形态。包括变形虫、太阳虫等。 纤毛纲:身体表面具有纤毛,并以纤毛作为运动和摄食的细胞器。分为游泳型和固着型。包括喇叭虫、斜管虫、豆形虫、肾形虫、草履虫、漫游虫、楯纤虫、裂口虫、扭头虫;钟虫、独缩虫、聚缩虫、累枝虫、盖纤虫等。 2 )后生动物 原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其中微型后生动物需要借助显微镜予以观察。这类包括轮虫、线虫、寡毛类动物、浮游甲壳动物。 3 、生物相变迁 活性污泥形成过程中生物相变化情况 二、常见原后生动物一览 在活性污泥系统中,根据对活性污泥是否有利将原生动物分为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中间性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和活性污泥类。 1 、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 2 、中间性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 3 、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 4 、后生动物 三、生物相与运行 1 、活性污泥结构 活性污泥絮体的大小、形状、紧密程度、构成絮体的菌胶团细菌与丝状菌的比例及其生长情况能很好地反映污水处理状况。但需注意的是,在探讨絮体粒径时,状态不同、数值有差别;实际絮体粒径受曝气和搅拌等产生的剪切力影响很大。 新生态污泥菌胶团 观察到上图所示菌胶团,表示有机物大量存在,细菌处于显著增殖状态 良好的絮体 良好的絮体,有压密性,呈深褐色在絮体与絮体之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