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德性成长与生命中的情感体验

德性成长与生命中的情感体验_第1页
1/9
德性成长与生命中的情感体验_第2页
2/9
德性成长与生命中的情感体验_第3页
3/9
文档 文档 德性成长与生命中的情感体验 朱小蔓 刘慧 刘惊铎 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全球多元文化、网络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和人的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全面的哲学反思,发现既往的教育在科技理性的支配下过分强化了科学知识的向度,表现出唯认知化、唯科学化的倾向,而忽视了人文关怀的教育,遗忘了德性成长与生命中的情感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的“无人”和“无德”化倾向,人的发展亦缺乏主体性和全面性。为此,我们应当自觉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切实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揭示和凸显德性成长与生命中的情感体验层面,这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围绕着这一主题,我们已进行了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此,试图通过三人谈的形式呈现我们的主要研究进路和思考,以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重视,并将这方面的研究引向深入。 刘慧、刘惊铎:朱老师,在跟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您指导我们围绕德性成长与生命中的情感体验这一主题展开多角度的研究。在深入具体的研究中,我们日益清晰地感到这个问题的重要,这也是您学术研究一向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您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问题来研究?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的呢? 朱小蔓:我对人的德性成长与生命中情感体验问题的思考始于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道德教育走向了新生,其突出标志是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与当时我国的政治主张——实现现代化是相吻合的,即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藩篱,确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学校教育也确立了以学习为核心,以“三好”为目标,试图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样,在 8 0 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一次科学化的浪潮,如脑科学、教育科学化等。应当说大的走向是对的,中国应当追求科学,但是,伴随此出现了唯数量化、唯认知化和唯科学化的苗头,则是值得警惕的,如自 1 9 7 9 年在大学成立德育教研室以来,德育课的建设越来越多地强调德育的系统知识性,因而不断增加了课程种类与课时,而且德育考核过度追求量化。当时,这一系列现象引起了我——一个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警惕与思考。我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应是指向人的德性,而人之德性的根基、德性的大厦不是建立在知识化与数量化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人性上的,是与个性、人性的成熟相关。而一个人的个性和人性的成熟很重要的是情感在起作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德性成长与生命中的情感体验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