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知觉 第一节 概述 一、 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看到面前有人后,意识到面前有人)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 、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信息越丰富,知觉越准确。 2 、 我们难以觉察感觉到知觉的过程,感觉发生的同时,往往知觉也就产生了。 3 、 感觉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整体反映。 4 、 知觉受一个人过去知识经验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 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 模板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我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 原型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常见的例证。 特征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就是把事物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的特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事物与模板或原型相匹配。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称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幼儿可以学习成人的行为) 三、 知觉的种类 知觉对象是否属于人: 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 物体知觉:除对人的知觉外,其他各种知觉都可称为物体知觉。 根据事物都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 空间知觉:我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我们对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运动知觉:对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的知觉。 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 视知觉 听知觉 嗅知觉 视听知觉 触摸知觉 第二节 知觉的特征 一、 知觉的对象性(图一) 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各种感觉信息:光、色、声、嗅、味和触,但我们知觉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完整具体的对象。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对象性。 只有当刺激物之间有某种差别时,一部分刺激物才能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另一部分刺激物便成为背景,从而使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这是产生知觉的必要条件。 对象知觉依赖的条件: 1 、 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白纸黑字让人更容易把字作为对象) 2 、 注意的选择作用:当注意指向某个事物时,该事物便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