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编纂的十宜十忌 王曜卿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系。李铁映同志在去年12 月召开的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新一轮修志“在质量上应该有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一开始就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要把精品意识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我们河南省中牟县的续志编修工作在去年11 月全面转入总纂后,我们确立了既要确保质量、也要加快进度的编纂原则。我们认为:没有质量的进度是无效劳动,不讲进度的质量是浪费时间。因此,我们在提高志书质量、保证编纂进度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一部志书总体质量的高低,包含很多重要因素:志书总体设计阶段,应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体例结构,合理的篇目设计”,这是编纂的基础准备和理论依据,只要把握好大原则、大方针就可确保志书的政治质量;出版缮印阶段,应做到“勘校缜密严谨,印刷清晰精美,装帧设计精良”,这样才可以确保印数质量,但它与编辑环节没有直接关系。排除这些非单个人力量的因素之后,对于志书的质量来说,至关重要的因素就体现在编纂、尤其是总纂阶段了,因为在这个阶段,任何个人(编纂者)的意识和行为,都会严重影响到志书质量。为确保质志书量、出精品志书,这个阶段的工作应该达到这样的标准:“观点鲜明准确,资料充分翔实,布局合理得当,繁简详略适度,文风凝练通畅,表意准确明白”。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呢?根据笔者修志 15 年来的经验和我进入《中牟县志》(续志)总纂几个月来的体会,对于我们每一个编纂人员而言,都要从多方面努力,不断锤炼自己、锤炼志稿,才能编出一部精品志书,为此,我总结了志书编辑阶段编纂人员应做到的十宜十忌,与方志届同仁商榷,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宜深入学习、忌固步自封 从 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初兴,短短二十余年时间,方志理论可谓日新月异、有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第二届地方志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方志理论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没有先进、优秀理论的指导,在工作中将会失去方向、走偏出错。如果固步自封、自以为高明,不深入学习并认真掌握修志的新理论、新方法,对有经验修志老手而言,就会犯经验主义,摆脱不了旧理论的窠臼、跳不出旧志书的格局;对修志新人而言,更会茫然而无所从。同时,深入学习也包括其他门类、各个领域的知识,这是编纂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技能,不断适应新形式需要的重要环节,切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