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宣称:“生活即教育!”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认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专家们精辟地论述了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可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课堂学习与人的“生活世界”隔裂开来,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强调了语文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书本世界”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生活语文”其内涵应包括:一要注意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二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三要重视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完善人格相互渗透,使二者互相促进。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达到叶老所说的:“第一须认定国文是儿童所需的学科;第二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 一、 语文学习“生活化” “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因地制宜地注入生活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观察自然,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提高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一)课文阅读“生活化” 课文阅读不应当只停留在课堂教师讲解分析,学生洗耳恭听的层面上,而应当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实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可以获得课本知识,还能积累生活经验。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描写“秋天”的文章,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课前自主选择一个地点(田野、菜地、荒野、山坡、学校植物园等),开动五官(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仔细观察秋天的景色。上课时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与课文描写的内容有何异同。课后让学生画一画,画一幅秋景图;贴一贴,用采来的实物(落叶、小草、水稻、花生、大豆等)贴一幅秋景画;演一演,演一个关于秋天的节目;读一读,读一篇描写秋天的课外文章等。这样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等秋天的景物,了解了秋天的特征,积累了秋天的知识,亲身实地体验了秋天丰收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