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障碍与灾难心理危机诊断标准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快速的精神反应。这种反应以急剧、严重的创伤事件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 (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其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大多良好。 近年来,随着突发灾难性事件增多,以及恐怖主义的自杀性爆炸等不断发生,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亦成为关注的重点。在灾难事件后,即刻发生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多为急性应激障碍。在各种心理症状持续出现一个月后,才演变为 PTSD。根据美国国家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National PTSD Center in USA)的 PTSD 培训课程,ASD 和 PTSD 必须同时掌握。而且,ASD 和 PTSD 是灾难心理援助的重点工作。因此,本文将介绍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识别与诊断、心理干预和基本治疗措施。 1 基本概念 1.1 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 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 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 19%。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 33%。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 50%以上。 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强烈或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