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议论类文章的深刻 第二节 议事说理,振聋发聩——议论类文章的深刻深入浅出,振聋发聩知识导学孔子在谈到教授方法时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话。启发,即指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思考而有所领悟。从文章的教育功能来看,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也是为文的高境界。观点的“启发作用”具体表现为文章阐明事理能深入浅出,提出观点能振聋发聩,分析论述能勾起联想,抒发情感能引人共鸣。一般地说,考场作文都必须既“养眼”,又“抢眼”。所谓“养眼”,即思想内容有一定的分量,让人觉得有可看性;所谓“抢眼”,即有迅速博得读者好感的表现,让人短时间也看得过来。高考作文就是这样,它的评卷具有限时快评、直观阅读、独力判分、对象陌生、高频转换、单调重复等特点,瞬间获得的直观印象将直接影响得分。因此,文章的思想深刻固然是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但思想深刻不见得就一定能获得高分,有时立意过高,表意过深而至艰涩,拐弯过多,反而容易使人费解,甚至导致误解,影响得分。这就是说,写文章要有一定的读者意识,做到“深入浅出,振聋发聩”。以“深入”见高度,以“浅出”见效率。言论精辟,道理深刻,见解高明,鞭辟入里,凸显哲理,这是“深入”;措辞浅显,设譬形象。主次分明,条分缕析,言简意赅,这是“浅出”;晓人以理,启人心智,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唤醒愚陋,这是“振聋发聩”。正如孟子所说,“言近而指(旨)远者,善言也。”例如,庄子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做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做赌注,则大失水准。庄子把这个道理叫做“外重者内拙”。同样的道理,在心理学那里则由实验得到证明:在给细小的绣花针引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抖动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引入。在美国著名高空钢索行走表演者华伦达那里则用生命作了注脚: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事后他妻子说,这次表演肯定会出事,因为华伦达在上场前总是不停地对自己说,这次演出太重要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前,他只想着走钢索的表演过程,而绝少考虑表演的结果。心理学家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把专心于事情过程的本身而不在意事情的目的、结果或意义的心态,叫做“华伦达心态”,现代医学上称为“目的颤抖”。作为写文章时的借鉴。上述庄子所用的睿智方式就叫“深入浅出”。方法导引一、厚积薄发,从一般的生活事例中发现物理、事理、伦理、政理和哲理。要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