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估算岂能先算后估

估算岂能先算后估_第1页
1/2
估算岂能先算后估_第2页
2/2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估算岂能先算后估_ --------------------------------------- 【案例一】根深蒂固的精算 师出示下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大约估量一下结果就行了。妈妈带 100 元钱买这三种物品,够吗? 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起手。 生 1:100 元够。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 1:口算的,28+43=71,71+24=95,100-95=5 元。还剩 5 元呢。 学生回答十分流利、熟练。 师:有没有不同想法的? 生 2:我是通过笔算算出 95 元,95 元比 100 元少,我也认为够。 接下来几个学生回答,大约有 80%是通过口算,20%是通过笔算,竟然没一个学生用估算。 这时,老师只好把同学们硬拽回来,介绍课本中小男孩和小女孩估算的方法——43 元大约 40 元,28 元大约 30 元…… 练习估算“22+49+11”时,学生还是一个劲地用口算或笔算,其中有一位学生还用简便算法:49+11=60,22+60=82,再把 82 擦掉,改为 80,称估得 80。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反思估算岂能先算后估?估算岂能成为精确计算的附属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的估算要求为“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100 以内加减法大部分学生早已能顺利计算,此时的估算没有现实意义,更不具有挑战性,他们为什么要绕过弯把 28 想成 30 呢?即便是中差生不会口算,可笔算要比把43 想成 40 的思维简单些,也更符合常规习惯。试想口算“13+9”时,哪个老师或家长能容忍孩子回答“大约 20”?一般非得让他算出“22”这个精确答案不可。正是在这种根深蒂固的精算影响下,学生才会“执迷不悟”地先精算出答案后再“估算”,这是假估算。] 【案例二】水到渠成的估算 1.创设情境,体验估算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咱们 61 位同学坐在教室里学习,请你们估量一下,我们班 61 人挤到教室后面的储藏室(3 平方米),挤得下吗? 生 1:根本就挤不进去,教室这么大,储藏室那么小,肯定挤不下。 生 2:我反对,有可能挤得下,因为桌椅有占位置呀。 这时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忽然有一生提议:“不如把全班分成组,进去试一试。” 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响应。于是一组组陆续进去,直到储藏室传出话来:“不要再进来了,挤死了。”这时,老师问:“全班挤得下吗?”里面的学生大喊:“挤不下。”老师因势利导:“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不需要...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估算岂能先算后估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