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经济发展模式运作模式 “五朵金花”经济发展模式 “春有红砂,夏有荷塘,秋有菊园,冬有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这就是让成都人津津乐道的锦江区“五朵金花”。 “花乡农居”以发展小盆景、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成为国家AA级风景区;“幸福梅林”依托幸福村腊梅种植的优势,围绕梅花文化安排了浅丘和环湖赏梅路线,开发了“梅花知识长廊”、梅花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打造休闲饮食、梅花盆景、旅游纪念品等组成的梅花产业链;“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以工坊为平台,将农民的一些民房改造成工坊,吸引聚集民间艺人,集中展示、传播濒临灭绝的民间手工艺;“荷塘月色”以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艺术创作、音乐开发的艺术村。 一是打造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项目模式。在成都市所辖的区(市)县中,锦江片区的农村较少,农业只占地区生产总值 0.5%农民也仅有 3.7万人。锦江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打造了各具特色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农民依托“五朵金花”构建的经营、就业、保障平台,变单一的种植农作物收入为拥有多渠道增收,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由 2003年的 4426元增长到 2005年的 5311元,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 二是探索休闲经济、产业支撑的发展模式。锦江区围绕“以菊办节,以节扬文,以文兴旅,以旅活农”的理念,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五朵金花”,促进了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培植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做法是:1、以节会、民间习俗发展旅游业。借节会、民间秋季赏菊饮酒的习俗,挖掘东篱菊园文化内涵,展现景区魅力,聚集人气,提升文化艺术品位,营造菊文化氛围,拉长菊花产业链。2003年,锦江区以承办省首届花博会为契机,运用市场化大力发展现代花卉业,花卉产值由 2000年的4124万元,上升到2004年的6168万元,增幅达 49.6%。2、鼓励支持农户,经营特色餐饮和休闲旅游项目。支持观光道路两侧的农户,依托改造后的农旁,采取自主经营、与人联营、出租给有实力的公司等方式,经营特色餐饮和休闲,发展乡村旅游,推出赏菊吃蟹、休闲等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满足了不同消费需求游客的需要,延伸和培育菊花下游产业链,增加其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