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乙型肝炎的发病现状及的治疗进展 自从 1966 年发现乙肝病毒(HBV)以来,我们对于乙肝病毒的了解越来越深刻,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世界上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除了可导致每年大约 50 000 病人由于急性感染而死亡之外,乙肝病毒可致 3 亿 5 千万病人慢性感染。肝硬化和肝癌是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最重要的远期后果,可导致每年大约470 000 病人死亡。虽然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在不断的被发现,但是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仍不断发生。 l 流行病学 如同丙型肝炎病毒一样,乙肝病毒是通过非肠道途经传播的。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慢性化与感染的年龄有关:对于婴儿和年龄小于 1 岁的儿童,其感染乙肝病毒后发生慢性化的危险性是 90%;对于年龄在 1-5 岁的儿童,其感染慢性化的危险性为30%;对于年龄在 5 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其感染慢性化的危险性则降低为2%。世界上不同地区乙肝病毒的流行率不同,流行率比较高的地区有东南亚地区、非洲、南美洲的赤道区域等。不同地区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也不尽相同:围产期垂直感染以及儿童时期的感染是亚洲地区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经;在非洲大部分的乙肝病人是在童年时期通过水平传播患病的;在西欧及美国等工业化地区乙肝病毒主要是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体液等方式传播的;在东欧地区则与医疗器械的重复应用以及不适当的消毒方法有关;大约有 30%病人的传播方式不清楚。 我国是乙肝高地方性流行区,据 2002 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中 Hbs Ag 流行率为9.09%,估计约 1.1 亿人为慢性 HBV 感染,占全世 界慢性HBV 感染者的1/3。其中慢性乙肝约为2000~3000 万例。全国每年死于与乙肝相关肝病约30 万例。虽然我国属于HBV 高地方性流行区,但各地一般人群的HbsAg 流行率分布并不一致。其中以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最高,达 12%以上;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较低,约为5~6%;其余各省市自治区为8%左右。 微生物本身是造成疾病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遗传学而言,基因本身又决定了微生物的众多生物行为。因此不同基因型(genotype) 的HBV 也会有不同的生物特性,如致病力或对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反应等。在亚太地区,HBV 基因型主要为B 型和 C 型,在欧美和印度等国基因型则以A 型和 D 型为主。 早期研究者根据 HBV 血清免疫扩散实验结果,曾将 HBV 分为4 种不同的血清型(serotype) 。依据是 HBV 表面抗原(HBs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