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 国 农 业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面 临 的 问 题 与建议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70 年代末,我国农村率先实行改革,主要是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 年,我国政府又制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政策方针,这标志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从此之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农业结构开始加速调整。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农业—种植业—粮食”高度单一和效率低下的结构模式,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日趋合理协调,农业内部的开发空间不断拓展扩大,从而不断地释放出结构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水平的提高;同时,农业与外部产业部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结成了新型的经济关系,扩大了农业的容量和能量,推动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较快的调整, - 2 - 但是与变化更快的市场关系相比,却总是慢半拍。特别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我国农业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转变,农产品出现供给过剩,农民收入增加受到“卖难”和价格下跌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变得非常突出。一方面,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最近几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畜水产品持续高速增长,农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另一方面,随着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稳定地越过温饱线,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分别从80 年初的56.7%和67.7%下降到1997 年 46.4%和55.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也随之下降。这两方面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农产品的供求矛盾已从供给总量不足的数量问题转变为供求之间因品种和品质不适应而形成的结构问题。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农业增产就意味着农民增收,而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农产品生产出来不一定就能卖掉,即使卖掉了也不一定能卖好价钱,因而“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屡见不鲜。1997、 1998、 1999、 2000 年农民收入增速发生了连续四年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产品过剩、价格下跌所致。 改革以来农民收入对农业产出增长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同时也意味着由于供求和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