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青少年主题教育实践思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青少年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关工委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首要任务。我区关工委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坚持十四年,始终紧紧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组织开展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每年都突出一个教育中心,通过不同载体,明确主题,常抓常新。回一、必要与必然93年11月《中国教育报》刊登了题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通讯,报导了由77名中国孩子和30名日本孩子在内蒙古一起举行“草原探险夏令营”的情况,通讯报导中有四个小标题(1)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2)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了发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地段把儿子拉上车;(3)日本孩子吼声在草原上震荡;(4)中日孩子的表现在我们心中压上了沉甸甸的问号。“一石激起千层浪”,特别是通讯中写道日本人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老同志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撞击。94年初,区关工委讨论新一年工作计划时认为《较量》提出的问题,适时,适势,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国家和未来至关重要,与其说暴露中国孩子的不足,不如说反映中国教育的弱点,这教育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影响的合力。区关工委提出了新一年工作中心,要开展“读《较量》,讲责任,找对策,育新人,”主题教育活动,主动配合区教育局,协调团区委、区少工委、区妇联等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次自觉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尝到甜头,并在活动中形成了一支辅导员队伍。接着在95年进行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开展爱国主义百场报告会活动”;96年开展了“学长征精神,做革命后代”活动;97年实施了“明珠归祖国,雪洗百年耻”教育活动。尔后认真进行总结,不断提高对主题教育活动规律性认识,先后在省、市有关会议上作汇报介绍。97年在《迎接香港回归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结》上,区委在批示中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教育永恒主题,要不断开拓和深入。每个时期都要抓住一个重点作为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各方配合,形成合力,把教育抓活抓实”。至此,我们开展“主题教育”,从不连贯到形成系统并一直坚持至今。14年来,区关工委在开展对青少年教育工作中,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主题教育”活动是使爱国主义教育长期坚持,常抓常新的必然要求,是适合关工委组织性质、特点,发挥优势的最佳选择,是关工委工作不断创新,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方法与途径(1)调查研究主题教育的确定,必须从青少年实际出发,调查研究,有的放矢地进行。当代青少年接触面广,信息量大,社会发展节奏快,反映在他们身上不仅有共同的年龄特点,还有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环境特点,这些特点对青少年的政治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为此,区关工委集中区、街两级关工委力量多次进行专题调查,如“中小学生国情知识调查”,“中小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社会教育状况调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调查”,“市场经济与青少年教育调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关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调查”等,每次调查都写出调查报告,上报区委,通报区教育局、团区委、区妇联等部门和组织,有的还在市、区有关会议上汇报介绍情况。通过调研,掌握青少年思想脉搏,突出“主题教育”的重点,找准教育切口,先后编写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震撼世界的壮举,彪炳千秋的史诗》、《明珠归祖国,洗雪百年耻》、《英雄的史诗,光荣的传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学习伟人,报效祖国》、《五十年辉煌,新世纪畅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明确责任,振兴中华》等宣讲提纲,印发到各社区和学校,组织开展宣讲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2)搭建平台(3)实践体验在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中,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采取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主题,开展了“走进社会大课堂,争做世纪小主人”、“走进新西湖,热爱新**”、“小手拉大手,文明进社区”、“争做文明小市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