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催乳素血症诊疗共识20 世纪 20 年代,生理学家正式命名了催乳素(prolactin)。1971 年,有学者首次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到人血清中存在催乳素,不久又成功地进行了人催乳素的分离、鉴定、分子测序和基因定位。30 多年来,随着检测技 术 的 提 高 、 临 床 新 技 术 的 应 用 和 对 高 催 乳 素 血 症(hyperprolactinemia,HPRL)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明确了临床上引起 HPRL 最重要的原因是垂体催乳素腺瘤。目前,对 HPRL 和垂体催乳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69 年起,对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bromocriptine)进行的临床研究发现,溴隐亭对 HPRL 有较好的疗效,1973 年溴隐亭正式上市,该药可使 70%~90%的垂体催乳素腺瘤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下降,并可抑制泌乳、缩小肿瘤体积、恢复月经和生育能力。这是垂体腺瘤治疗史上划时代的进步。随后,一些疗效更佳的高效、长效和不良反应更少的新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相继问世。越来越多的垂体催乳素腺瘤被采用多巴胺激动剂治疗,而传统的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在催乳素腺瘤的治疗中逐渐减少。然而,随着经蝶窦途径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推广、神经导航和三维立体定向等技术的运用,垂体催乳素腺瘤外科手术的治愈率、安全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垂体功能损伤也在减少。同时,垂体催乳素腺瘤的放射治疗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 X 刀、Y 刀、质子刀等技术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方法等,这些技术和方法较传统治疗照射范围小、疗效出现快、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垂体功能低减发生率低。在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轻度 HPRL 是否需要治疗、催乳素大腺瘤的治疗选择、有无生育要求的 HPRL 妇女的治疗、催乳素腺瘤妇女妊娠的合理处置、男性催乳素大腺瘤的诊治、催乳素腺瘤患者的长期治疗和随诊等问题均逐渐凸现,如何使催乳素腺瘤患者得到合理、规范的治疗,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本共识旨在综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诊治经验和意见,同时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规范催乳素腺瘤和 HPRL的诊治,让患者和临床工作者分享催乳素诊治的最新成果和经验,提高我国催乳素腺瘤、HPRL 的诊治水平。概述一、催乳素的分泌、调节及功能1. 催乳素的分泌和调节:催乳素由垂体前叶的催乳素细胞合成和分泌,受下垂脑多巴胺能途径的调节,多巴胺作用于催乳素细胞表面的多巴胺 D 受体,抑制催乳素的生成与分泌。任何减少多巴胺对催乳素细胞2表面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