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实效性[摘要]文本的解读,运用与文本对话的策略,找到阅读对话的切入点,提高语文课堂阅读对话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词]对话教学对话策略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方面,都对阅读对话教学进行了艰辛的有益探索,也取得了很大成效,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在语文阅读课中运用哪些对话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以新课改中的对话理论为指导,对此进行了思考、探索、实践,获得许多有益启示,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一)反面设计话题的生本对话策略反面设计话题,就是在阅读对话教学中,为了突出课文某方面的特色,加深学生对基础问题的理解,教师在深析教材后,对文本理解关键性的地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课文表述不同或相反的问题,甚至是错误的说法,并把它展示出来,树好靶子,创设特殊对话情境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成有意义的思考。反面设计话题的切入点很多。如可以对文本的主题思想理解进行反面设计。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名作,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应是重点,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可以反面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父亲太婆婆妈妈了。他爱儿子过了头,简直是溺爱。照他这样爱,必将爱出一个窝囊废来。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又有数次上京的经验,做父亲的为什么要如此放心?先是茶房陪同去,后来索性自己也搭上陪同送行,这差不多是闹笑话,这对培养儿子的自立能力有利吗?今后,他的儿子怎么能自立于社会呢?”这样的设计,定会激发学生思维,在学生思维受调动的情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写作背景、父亲的心境、当时父亲的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从而深深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还可以把故事情节设计为错误的理解。如《石壕吏》的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叙事性诗歌的情节,把握作者情感,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一段错误理解,用以激活学生思维。内容如下:“傍晚,我投宿到一个叫石壕的小村,这村里土地废置,人丁稀少。这时,当地差吏到各户征兵,老翁越过墙走了。老妇出门周旋,老妇人悲苦辛酸地一口气讲了自己儿子们为国捐躯,家里现在极度困窘的境况,差吏们洗耳恭听,深表同情。第二天,我和那个老妇人辞行离开了。”学生展开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有的说“‘这时’这个时间不对,应该是‘夜深人静时’,‘有吏夜捉人’就能证明”;有的说“差吏们凶狠、残暴,不是‘友好的’,由‘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可看出”……学生打开了话匣子,一改“要我说”的尴尬局面,有了“我要说”的渴望。反面话题还可以从人物评价、关键词句、拓展延伸等方面来设计。这种能够提供“把别人关键性的不同或错误理解找出来,说清楚不同或错误的原因和自己的理由”的阅读对话有别于传统教学,更多地体现了对话教学的精神。在以反面设计话题为突破口的阅读教学探索实践中,文本的意义是学生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学生在阅读对话中深入文本,也逐渐形成自身的阅读策略和思想方法。(二)情境体验的生本对话策略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通过言语表达恢复言语与语境的关系。情境体验即联系教学内容,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本角色,从而发现文本创作的空白,寻求到生成意义的创造性语境,寻求到切入文本的话题。如《石壕吏》的诗歌创作中的抒情主人公、作品中的人物等角色有创作空白。教师在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可以让学生对这一文本进行再创作,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剧情讨论——改成剧本——导演分配角色——表演——演出心得大家谈——同学评价”的文本赏读活动。通过想象和联想,情境体验策略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不仅实现了还原语境的目的,在表演中体会了差吏的残酷、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还进行了创造性的阅读对话。情境体验策略以文本为对话基础,但又超越了文本,向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机会,体现了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理念,让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更有广度和深度,为更全面地培养人才提供契机。所以,将挖掘文本与超越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