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一、之1、“之”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他们”、“它”、“这”、“我”等。如:(1)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2)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之,代事,指愚公挖山,可译作“这件事”。(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2、“之”可译作结构助词“的”,如:蜀之鄙有二僧(《为学》)3、“之”在三种情况下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句中表示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作为倒装句的标志;在句中起调节音节作用。例如:(1)虽我之死(《愚公移山》)——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之,倒装句(宾语前置)的标志。(3)马之千里者(《马说》)——之,倒装句(定语后置)的标志。(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之,起调节音节作用。4、“之”还可以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例如:吾欲之南海(《为学》)二、其1、“其”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 事 、物,相当于“他(她、 它)们”或“他(她 、它)们的”,有时也作指 相当于“这” 、“那” 、“其中”。如:(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其,译作“它们”。(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其,译作“它们的”。(3)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其,起指示作用,指舟子,相当于“那”(4)其一犬坐于前(《狼》)——其,译作“其中的”。2、“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或表示推测语气。(1)其真无马邪(《马说》)——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2)其真不知马(《马说》)——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三、而“而”字可以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因果等关系。1、 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等或不译。如:(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而,译作“又”。(2)敏而好学《〈论语〉十则》)——聪慧并且爱好学习。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表承接关系,可译作“然后”、“就”,或者直接用逗号代替。如:扁鹊望桓侯而旋走(《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远远看见蔡桓公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