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七项血凝七项分别为: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凝血酶时间(TT)四、纤维蛋白原(FIB)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六、D-二聚体(D-Dimer)七、抗凝血酶Ⅲ(AT-Ⅲ)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正常参考值:10-14秒。临床应用: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1.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2.缩短: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③口服避孕药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tintime,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试验,它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1.延长:>10秒①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②血友病患者③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X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④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2.缩短:①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②血小板增多症③高凝状态: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⑤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监控: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期值为正常值的1.5-2.5倍。三、【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11-14秒。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延长:>3秒临床见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尿毒症等四、【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正常参考值:2--4g/L。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等;.减少见于:①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②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③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④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⑤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白血病。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1.2g/L-1.5g/L,小于1.2g/L时引起病人出血。○注: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显性遗传。五、【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0-0.55mg/L(60岁以下人群)。随年龄增高,D-二聚体有增高趋势,一般每增长十岁,D-二聚体增加0.1mg/L。D-二聚体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具体临床应用如下:1、排除肺栓塞(PE)诊断PE的金标准是肺血管造影,但其具有侵袭性。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推荐使用D-二聚体检测作为急诊室肺栓塞诊断的筛选指标。大量研究表明,定量检测D-二聚体对PE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期值均为100%,当D-二聚体检测值<0.55mg/L时,可排除PE。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二聚体被认为是目前诊断DIC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机体的纤溶状况呈正相关,D-二聚体含量随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高,经有效治疗后,含量逐渐降低。若D-二聚体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有极高的预报价值。3、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DVT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筛选试验显得尤为重要。D-二聚体检测是DVT筛选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VT的病人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DVT的病人如果D-二聚体含量正常,可完全排除DVT的诊断,从而避免静脉造影对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