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论到“创意梦工厂”课程实践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他对于学习过程的理解,笔者认为可以归纳出两个关键词:“做”与“思考”。简而言之就是“实践”与“思维”。杜威的“做中学”贯穿于他主张的教育思想的各个要素,如: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过程等,都以“做中学”要求为基点。这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近代经典教育理论。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阐述,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活”教育思想,这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标志。“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非常通俗简明地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价值和实现过程。这对当前校外教育思想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构想,因此充分发挥创新教育的力量,让青少年从小就学会在实践中创造,共同筑梦、圆梦,最终实现中华复兴之梦。根据多年来对静安区青少年创新课题类型的统计我们发现:70%左右申报的创新项目都与创造发明与工程设计相关。这些项目需要具备材料、技术与加工设备等硬软件。但不少项目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支持平台,多半是半途而废,因此亟待建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平台,为学生创造发明与创新研究提供支持,这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于2010年率先建设“创意梦工厂”,成为了全市校外科技创新教育的先行者。此后,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各区县活动中心、少科站“梦工厂”项目纷纷启动,梦工厂积极发挥了校外教育阵地的育人功能,成为了近年上海校外科技教育中闪光的亮点。通过近三年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梦工厂”课程应关注到青少年兴趣爱好、学龄特征和学力水平;“创意梦工厂”课程设计要聚焦青少年个性特长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梦工厂”活动课程要能让学生实现“做”中求进步,“做”中显创意;“梦工厂”课程平台应着力建设更为科学完善的课程开发和管理体系,促使自身不断的发展。一、做与学相结合才能激发创意的火花“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做中显创意”是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学习路线图。(一)、发达城区学生普遍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是一名富有幻想和创意大师,他早年辍学,全身心地投入了微型计算机的开发研究,人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孩童时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不管是质还是量,都是不能和同龄人相提并论的,但最终他是成功者。笔者认为:除了比尔天赋秉然外,美国社会所提供创新环境,是重要的保证。因此“搭建创新实践平台”远比“加强创新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人才不能光靠教育。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成长条件,让他们自主成长与发展才是关键。作为中国最发达地区之一——上海,连续两次在PISA测试中取得了第一,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缺乏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条件。如静安区随着“楼宇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日渐消失的住宅,逐渐增多各类商务楼成为了一大地域特色。而区域内大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与研究院所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区域中小学生接触与了解科学研究与生产一线的机会不多。如果让学生有机会了解设计创意的方法,参观工业制造的过程,不但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劳动观和价值观,而且能够在普及科学技术的同时,激发他们勤于思考,学会创造。(二)、让学生愉快地“做”起来是当前校外科技创新教育应关注的重点《上海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每一个校外教育工作者应始终把这个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因此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当前校外科技教育面临的新要求。孔子在《论语》中写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目前令人担忧的是:相当部分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锦标主义倾向日益盛行,而学习兴趣的培养却被忽略了。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与动手实践活动中,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