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关键词:人之初,性本善乐于助人、舍己为人民族自豪感品德高尚人生观、价值观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教师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这方面,语文教师更是责任重大。我近几年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深切体会到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空洞的政治说教或牵强附会,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何使蕴涵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一系列教学活动,有意识的给学生以暗示、熏陶、感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如《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思想性很强,重在引导学生心临其境地感受阮恒关心朋友、乐于助人、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因此,我在教学时,把研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感受阮恒这个人物形象上。试想,当我们面临生死抉择时,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像阮恒一样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而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呢?我把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渗透点和德育渗透点定位在感受阮恒的人格美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授课时分三步: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第一次寻找“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的挈合点。然后,研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围绕问题“你眼中的阮恒是个怎样的人”找到文中重点语句进行理解,适时渗透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最后,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体会阮恒乐于助人的精神是很容易的,但对阮恒的舍己救人可能不太理解,教师应适时引导。文中末尾医生的话“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他想准会让他把所有的血都给那个小女孩,好让她活下来”画龙点睛地揭示了阮恒的高贵的品质。乐于助人,主要表现就是全力救人;舍己救人,主要表现就是宁可把所有的血全部输给小女孩,自己死去也要救活小女孩的精神。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高度。这既是语文教学,又让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用含蓄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迅速的影响,帮助小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讲授《假如》这首现代诗时,我有意在开场中设下悬念:假如你有一只马良那样的画什么就有什么的神笔,你想用它画点什么?以此激发学生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反复读诗歌,找到诗歌的三个关键语句:“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一是加深对诗歌的内容的整体感知,二是加深学生对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的感知,三是找到了这三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理解。最后,我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图—-冬天在北风里被吹得瑟瑟发抖的小树,鸟巢里眼巴巴盼望父母回归到小鸟,因为腿有残疾而行动不便的西西,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说说冬天的小树最需要什么、嗷嗷待哺的小鸟最需要什么、腿有残疾的西西最需要什么,激发学生心灵深处“人之初,性本善”的本性,从而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这种由学生自己心里自发产生的良好愿望,会影响他的一生,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长城》一课,文笔精彩,词汇优美,是教育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长城的极好范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感悟长城的巍峨壮观,认识到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激发学生对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坚强意志、民族精神的敬佩和赞叹,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民族自豪感,深深地为自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中的一员而骄傲。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一张笑脸,一次表示赞许的表情示意,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都能鼓励学生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