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细菌培育与临床分析:慢性前列腺炎细菌培育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细菌感染被认为是其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为了解慢性前列腺炎的细菌感染状况,我们对 3200 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了前列腺液细菌培育和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 象 均为门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共计 3200 例,年龄�18 岁�~55 岁。 1.2 细菌培育步骤 1.2.1 取 材 用灭菌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尿道口三遍,用一次性无菌试管分别收集中段尿、前列腺液、按摩后尿液,并立即送至细菌培育室。 1.2.2 接 种 用无菌技术将收集的三种标本分别接种于一次性分离培育基 BBC 血平皿上。 1.2.3 培 养 将培育基放置电热培育箱 35℃培育 18~24 小时,观察有无细菌生长,若无细菌生长则继续培育至 48 小时。 1.2.4 鉴 定 如有细菌生长,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细菌鉴定:①观察培育基上细菌的形态、大小及有无溶血现象。②对细菌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然后用 o1ympus 双腔显微镜观察细菌染色情况及细菌镜下形态。③前列腺的感染菌多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要逐步进行触酶、葡萄糖氧化发酵、胆汁溶菌、血浆凝聚酶等试验将细菌鉴定到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要逐步进行氧化酶、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并借助肠杆菌科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和非发酵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及各种附加试验对细菌进行种的鉴定。 1.3 药敏试验 将药敏纸片贴在均匀接种细菌的 M-H 培育基上,放置电热培育箱(产地同上)35℃培育 18~24 小时,然后记录药敏结果。 2 结果 2.1 细菌培育结果 细菌培育结果显示 3200 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中段尿、前列腺液、按摩后尿液培育中,中段尿培育阳性率极低,表明多数前列腺感染并未并发尿路感染,而前列腺液和按摩后尿液培育阳性率极高,有2216(69%)例有不同的细菌生长,且二者培育出的细菌一致;984(31%)例无细菌生长。详见表 1。 2.2 药敏试验结果 主要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分别见表 2、表 3、表 4。 3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是好发于成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临床特点为发病缓慢,病程迁延反复,久治难愈。慢性前列腺炎分为细菌性(Ⅱ型)和非细菌性(Ⅲ型),临床上绝大多数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比较复杂,目前尚不能完全阐明。19 世纪时认为慢性前列腺炎与反复会阴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