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如何进行奖励与惩罚(一)奖励的智慧1.奖励态度和具体行为奖励的运用应该适度,应该用在一些具体的行为上。2.奖励不可太滥避免奖惩的饱足状态斯金纳的不定期强化的原理与策略最佳境界就是没有奖励。3.程度要相称,刺激物应恰当奖励条件高了,学生做不到,失去争取的信心,奖励也就没有意义。奖励条件太容易,学生轻而易举得到,兴趣就不高了,奖励也不能持久。4.一诺千金5.奖励要及时越早施行,效果越佳,激励作用越大6. 运用鼓励性表扬积极性奖励与控制性奖励。积极的奖励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并受到鼓励继续为做出道德行为而努力。而控制性奖励是成人用来控制学生的。控制性奖励的效果是学生的自尊得到暂时的满足,实际上是成人以一种外在的赞许对学生本身进行的心理控制。另外,控制性奖励并没有说明怎样做才是“好孩子”或“最好的学生”。这种表扬注重的是对学生自身的评价而不是对其行为的原因的评价。因此,控制性表扬存在一种危险,即它把学生从事某种行为的发自内在评价的欲望转向了一种对受到社会评价的自我倾向的关注。(二)惩罚的艺术 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惩罚的艺术,避免糟糕的惩罚 1.惩罚具体的行为,尊重学生人格重要原则是“重责其事,轻责其人”突出学生对自己违纪行为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真正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惩罚。区分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区分过错行为和糟糕结果,惩罚只能用于前者而非后者。划清故意行为与无意非故意过错行为的界线。充分认清“行为”与“品行”的差异,“特点”与“缺点”的区别,分清偶犯与惯犯,做到有情有理。2.避免在公共场所和众人面前惩罚学生古人云:“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保护隐私3.惩罚要及时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4.教师情绪不良时,不要惩罚学生避免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5.最忌讳讽刺挖苦案例:毁灭性的惩罚《中国教育报》在 2003 年 7 月 8 日报道有关《师德启示录》的讨论中,有一个老教师张允公写了一篇文章《一篇作文打倒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痛苦地写出了自己因为“无知”致使一个学生处境不利直至退学的例子。 那是 34 年前的事。我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小学当民办教师,教四年级语文。有一天上讲评作文课,我先暗示学生,要有好戏看了。接着便开始读一个学生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