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成长—— 浅谈幼儿游戏规则的形成案例背景: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普遍忽略了幼儿游戏的价值,幼儿游戏的时间不够,教师介入的时机不对等等。在新的课改当中,游戏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认可,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游戏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幼儿园,我们班级都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在实践当中,我逐渐认识到游戏只有长期过程性目标,而没有及时达成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多耐心的观察,教师如何介入,什么时候介入是一种艺术;以往教师对游戏过高的控制,使幼儿丧失了游戏的自主权,但同时假如幼儿间没有规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种“自由”显然也是不利于幼儿游戏发展的,“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维果茨基语),游戏具有规则性。看来这游戏规则还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但对于幼儿来说游戏规则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还是幼儿自发形成的呢?规则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这个问题对教师进行游戏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我想以案例的形式,把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实践供大家探讨。游戏案例:案例一:游乐场不再拥挤(幼儿自发形成的规则) 游乐场是本学期新开出来的游戏项目,班级里的孩子都非常喜欢,特别是大嘴青蛙和给大鼻子象套圈的出现更加使孩子们爱不释手。于是,可想而知,争抢的现象出现了,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开始我想的是请个别幼儿停下来,大家一个一个的轮流玩,可是让谁停下来呢?孩子们会愿意吗?很快我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这时候介入,显然是不够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的,于是我改用了观察法,看看幼儿自己会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开始时,大家还是你推我挤,谁也不让谁,可想而知大家谁也玩不好。逐渐的,有个别孩子走了出来,去寻找其它的玩具,他的理由是“大家太挤了,我老是投不进去(报纸球投不到大嘴青蛙的嘴里)。但仍有不少孩子还是“不死心”1仍然挤在一起玩,不知是哪个小朋友说(可能是徐浩辰)“大家排队,大家排队玩”,这一方法逐渐得到了孩子们之间的认可。开始时,还有两个小朋友挤到前面不肯出来,但这种行为很快受到了伙伴们的“指责”:不是要排队的吗?你们干嘛到前边去,回来。渐渐的,你推我挤的场面得到了缓解,不少孩子自动排队等候,一场争端暂告结束。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是孩子们自己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教师的介入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效果,反而是孩子们自己解决了问题。可见,案例中教师的介入是无效的,教师介入的前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