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摘要:马克思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经过改造,不断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马克思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因此要从根源上梳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化中国社会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处在“内忧外患”的动荡状态,旧中国经济落后、发展停滞的社会状况,也深深地激励着革命者改变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落后面貌。自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上了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这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塑造?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其阶级基础、经济根底和文化背景更是迥然不同。因此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扎根并发挥作用,必须要有适合其生长的文化土壤,这样一来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关键问题。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之后,在中国的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融合了。这种融合是一种互相渗透式的过程,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又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扎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语言转换、中国背景下的理解、中国环境下的运用及进一步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始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的契机。洋务运动甚至提出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值此之际,一些留学日本和法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打开了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大门。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催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培育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精神。第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自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上了与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