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一些思考 2013 春季金融学研修班 邓登 笔者认为,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是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智能搜索、智能上网终端以及 APP 应用等现代信息科技(即 IT 技术)结合传统金融资本、金融服务或者产品后推出的一种具备互联网基因、互联网思维并主要通过线上交易的金融服务。至于互联网金融的进化史及演变、由来,各位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参阅图 1-1:互联网金融的进化史。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较强,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交易信息相对对称,资源配置趋向于去中介化或者呈现一定程度的“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新的业务模式,新的技术平台,新的体制机制必然给传统金融业带来深刻冲击,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至少将给传统的商业银行带来如下几方面的影响:首先、分流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并弱化其支付结算功能。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主要分为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目前,以余额宝、微信理财通为代表的网络新型“宝宝”理财产品,其以 T=0 高收益、实时赎回到账、流动性超强、并支持网购支付结算诸多特点正在以成百上千亿元的速度不断从传统商业银行拼抢、分流资金来源以及理财客户,对银行基础存款的稳定和增长构成极大威胁。此外,以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和快钱等第三方支付为平台的互联网金融工具,其能够高效率满足并为客户提供众多银行方可涉及、涉足的经营领域:譬如代理收、付款(包括国际汇款)、信用卡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比如二维码支付)、代购飞机票与火车票、通讯费充值、代缴水、电、气费与公益捐赠、代销航空意外保险及小区物管费缴纳、保险续保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并凭借手机应用软件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的高歌猛进及野蛮生长,其已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代理业务(又称“中间业务”)发展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其次、冲击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命根——信贷业务。 众所周知,贷款是传统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核心产品和服务,也是商业银行做为社会融资的主渠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枢、中介赖以生存、盈利以及持续稳健发展的命脉。通常来讲,银行因受限于当前信用环境以及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技术,基于对企业贷款审核要求的行业投向限定和规避风险等原因,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往往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而以阿里订单贷款及信用贷款、京东商城京东白条、宜信 CreditEase,拍拍贷、人人贷等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