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感人事迹收获心得篇一 如今,“连钢创新团队”经过几年进展,已从最初的 8 人进展到百余人。奔跑着的 AGV、运行着的轨道吊、高高矗立的桥吊……码头上,镌刻着“连钢创新团队”践行新时代“振超精神”的每一个脚印。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 码头导引车该跑什么路线、什么时候转弯?轨道吊该把集装箱放在堆场哪个位置?抓取集装箱怎样准确辨明方位?……这些问题,过去都要靠人来规划,而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这些全交给了自动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 码头装卸曾是一项集脏、苦、累、险于一身的特别工种。从“汗水经济”迈向“智慧高地”,背后是一代代港口人“不甘心、不服输、不畏艰、不怕难、不满足”的坚守。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清楚地记得 2024 年初,她发现桥吊双小车的平台访问逻辑出现问题,作业效率大受影响。大家分析生产数据,怎么也找不到症结所在。 到现场去看看。李永翠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碍,爬上 56 米高的桥吊大梁,和团队成员连续观察了两个小时,完整看到设备配合的全过程后,解决方案浮出水面。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要多往现场跑,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这也是张连钢组长常对我们说的话。”李永翠说。 扎根生产一线,“连钢创新团队”不断优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让这个“大脑”越来越“聪慧”。从开港作业至今,几个主要系统累计升级 173 次,优化功能 2000 多项,自动化码头也成为世界各大集装箱船公司争相靠泊的港口。 “大国工匠”家国情 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和业务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被誉为“大国重器”。它的缔造者,是“连钢创新团队”。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将“不能熬夜、不能劳累”的医嘱统统抛在脑后。党员干部就是要冲锋在前,他带领整个团队如同火焰一样燃烧自我,拼搏向前。 在全自动化码头,团队的通力协作尤为重要,每个人都不敢懈怠。 8 月 26 日一大早,记者见到了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操作部闸口冷箱经理管廷敬。2024 年 3 月 15 日,全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首船测试成功。就在首船测试前,管廷敬的母亲突然去世,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提及往事,管廷敬红了眼眶。 徐永宁担负着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攻关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妻子去世后,不擅表达的徐永宁寄情工作,和同事一起建成了国内首个基于云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双活数据中心和神经网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