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卷B卷班级姓名学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分值分数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15分)1、五行相生:2、津液:3、同病异治:4、天癸:5、正治:二、填空(每空1分,共计20分)1、东汉张仲景所著的?是第一部论述辨证论治的专书。2、水的“所不胜”之子是,木的“所胜”之母是。3、脾主运化体现在和两个方面。4、气与血的关系可概括为和。5、实,指邪气胜,是以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虚,指整齐不足,是以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6、暑邪致病起病缓慢,病情轻者为发病急骤,病情重者为。7、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和。8、《素问、调经论》指出:“则外寒,则内热”。9、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和阴液互资三个方面。10、同样感受燥邪,偏阳质的人得之则而成“温燥”,偏阴质的人得之则而成“凉燥”。11、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这称为。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20分)1、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A、陈无择B、李东垣C、叶天士D、刘完素2、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A、五脏B、六腑C、奇恒之府D、经络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A、上午B、前半夜C、下午D、后半夜4、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阴()A、推动B、温煦C、滋润D、兴奋5、脾病传于肾属于()A、相克B、相侮C、母病及子D、相乘6、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之“土”()A、五脏之脾B、六腑之胃C、五志之悲D、五官之口7、有“华盖”之称的是()A、肾B、肺C、脾D、肝8、“命门之火”实际上指()A、肾阳B、心阳C、脾阳D、心火9、“水火既济”说明哪两脏的关系()A、心与肺B、脾与肾C、心与肾D、脾与肝10、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A、心气B、卫气C、肾气D、宗气11、“吐吓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根据是()A、气能生津B、津能载气C、津能化气D、气能摄津12、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A、头面B、胸腹C、手足末端D、下肢13、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A、季节性B、地区性C、传染性D、外感性14、称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火邪15、在一定条件下,“五志”和“五气”皆可化()A、风B、寒C、燥D、火16、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称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17“大实有羸状”是指()A、虚中夹实B、实中夹虚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18、五脏之中,最易出现阳气亢逆的是()A、肾B、肝C、肺D、心1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属于()A、提高抗病能力B、控制疾病传变C、早期诊断治疗D、防止疾病发生20、虫积日久,正虚较甚者,治疗时应()A、扶正B、先祛邪后扶正C、先扶正后祛邪D、祛邪四、多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10分)1、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有()()()()()A、张介宾B、吴有性C、叶天士D、赵献可E、吴鞠通2、下列各项属性为阴的有()()()()()()A、发散B、抑制C、明亮D、晦暗E、温煦3、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属于“相侮”致病的有()()()()()A、心病及肝B、肺病及肾C、肝病及肾D、肺病及肝E、心病及肾4、脾运化水谷,主要指脾对饮食物具有以下哪些作用()()()()()A、消化B、排泄C、传导D、吸收精微E、转输精微5、肾阳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有()()()()()A、温煦B、推动C、兴奋D、制约肾阴E、气化6、血液的组成成分是()()()()()A、精B、营气C、津液D、元气E、宗气7、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概括起来为()()()()()A、离B、散C、合D、出E、入8、情志所伤的病证,多见于()()()()()A、心B、肝C、肺D、脾E、肾9、气机失调的病机包括()()()()()A、气闭B、气陷C、气滞D、气脱E、气逆10、下列属于从治法的有()()()()()A、寒因寒用B、虚则补之C、热者寒之D、通因通用E、实则泻之五、是非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计10分)1、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而发生的与五行相克次序一致的过度克制。()2、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3、奇恒之腑,包括脑、脉、骨、髓、女子胞、小肠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