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自然地理学课程名称(英文):Physical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分:2.5学时:54,其中理论学时:36,实践(实验)学时:18授课对象:生态学专业授课语言:中文开课院系: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课程网址:无撰写人:徐启新审定人:杨凯一、课程简介(中文)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本门课程是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针对本校生态学专业设置的特点,本门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表层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各圈层的基本特性、形成、分布、分异的过程和规律;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自然环境野外调查分析的基本方法等内容。本课程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两部分。课程简介(英文)PhysicalGeographyisoneofprofessionalbasiccourseforecologicalscienceundergraduatestudentsinSchool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Science.PhysicalGeographyisstudyonthenaturalenvironmentoftheEarth'ssurface.Thiscoursemainlyincludethefollowing:thebasicstructureandcompositionofthenaturalenvironment,includingatmosphere,hydrosphere,lithosphere,pedosphere,etc.;thebasiccharacteristics,formation,distribution,differentiationprocessesandregularityforeveryspheres;Interactionandrelationshipbetweeneachspheres;thebasicmethodoffieldinvestigationfornaturalenvironmentandsoon.Thiscourseincludesclassroomteachingandexperiments.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收获:1、掌握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为构建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2.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实验、实习技能。三、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作业要求课堂教学(共计36学时):绪论(1学时)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4学时)第一节宇宙第二节地球的形状第三节地球的构造第四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地壳(5学时)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第二节构造运动第三节地质构造第四节火山第五节地震第三章大气(8学时)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第四节气候的形成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2学时)第一节海洋第二节河流第三节湖泊与沼泽第四节地下水第五节冰川第六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第五章土壤地理(2学时)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第二节土壤形成第三节土壤分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第六章生物地理(2学时)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第二节生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三节生态系统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第七章地貌(8学时)第一节地貌的成因与类型第二节构造地貌第三节重力地貌第四节流水地貌第五节喀斯特地貌第六节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第七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第八节海岸与海底地貌第八章自然地理专题讲座(4学时)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二节地球表层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第四节地壳的演化简史第五节全球环境变化实验与实习(共计18学时):1、宇宙录像观摩(2学时)2、矿物和岩石标本识别(4学时)3、地质活动录像观摩(2学时)4、气候气象录像观摩(2学时)5、看云识天气(2学时)6、水文测量(2学时)7、地貌及地质景观录像观摩(2学时)8、自然环境野外调查(2学时)四、教材、参考书目或其他学习材料教材:伍光和主编,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参考书目:杨达源主编,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杨士弘主编,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五、考核办法与评价结构比例平时成绩占10%,采用课堂讨论、作业。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