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快速崛起,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2008 年京津冀地区实现GDP2.98 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超过9.0%的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66 亿美元,吸纳外资占全国的18%。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 当前,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中关村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国家颁布实施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将为京津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带来重大契机。 (一)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2008 年,我国人均GDP 突破3000 美元,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3000 美元前后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阶段。此阶段,经济将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会迅速提高,据估算,200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68%。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诸如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更加突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尤为明显。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08 年东部GDP 比东北、中部、西部GDP 之和还高4.78 万亿,人均GDP 差距更为明显,2007 年我国东部地区为32089.14 元 /人,东北地区约为东部的67%,中部约为东部的46%,西部约为东部的41%。 区域差距拉大引起了一系列的区域矛盾和问题,比如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且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压力日益增大;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老化,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沿海地区过度“拥挤”,发达城市在城市转型、产业置换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很多空间资源矛盾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要将深化区域分工、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京津冀区域地缘优势独特,辐射三北,连接东西,向南联系着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南北部的发展差距,缓解我国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已经出现的“马太效应”, 最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京津冀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北京中关村的建设发展先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带动京津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