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教育的普及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文明与民主程度的标志之一。义务教育是事关提高国民素质、事关国家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涉及到义务教育的办学理念、经费保障、教育资源配置等相关因素,而构成教育资源的诸多要素中,教师队伍这个人力资源要素又是当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笔者在对我区 106所中小学校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县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期待就此问题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制约和影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教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来看,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基础条件不够,标准化建设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县区中小学城镇与城镇之间、城镇和农村之间,甚至同一镇不同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差别使学生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严重影响了教育的 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部分中小学开不起实验课,演示实验开不齐,分组实验更是无法实现。受办学硬件和师资水平的制约,不少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实践性课程也存在开不齐、开不全的现状。在学校设置与规划标准、学校建设用地标准、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学校装备条件标准等 19项指标中,县区农村达到标准的学校基本没有。 (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县区教育局虽采取多种形式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了调整充实和培训提高,但从整体看,还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守旧,开放意识不强,办学视野不开阔,业务能力和学历层次不高、缺乏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魄力等问题。教育活动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激励因素缺乏或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敬业精神不足且无理想追求,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只注重传统的应试教学,不注重德育和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上喜欢延用老经验,不善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总结归纳一些独到的教学方法。 (三)学科教师不配套 县区大部分学校存在着学科教师搭配不当、临时代课教师仍然存在、教师总量不足,尤其是英语、计算机、音体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