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第2课时)“该怎样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增强责任意识。2.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活动,提高观察社会生活能力。3.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虽然只有八九岁,但是自我的意识已经渐渐觉醒,他们的生活经验也容易让他们较快地理解人在不同场合的角色变化。由于该学习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唤起他们愉快的生活回忆,如买东西、逛集市,能让他们联想到温馨的家庭生活,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是浓厚的。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他们生活的环境是在农村,生活的空间范围相对小一些,他们所担任的角色的变化也会相应少些。而且,对角色的认知也只会停留在角色的不同上。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尽管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由于家庭的需要,他们可能更早地参与到家庭、生产劳动当中,独立完成了很多方面的任务,有着相对较强的自理能力等优势,但他们对自身的角色意识,特别是对不同角色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的认识,还处于一个懵懂无知的阶段。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不同角色,培养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教师就要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创设情境,针对“面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和“在活动的变化中”我是谁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受到启发,使他们意识到一个人的角色是会变化的,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通过研讨、探究让学生有所感悟。通过情景表演,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激活思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应承担的不同责任。最后通过调查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到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对人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农村学生生活的情景片段,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定自己的不同角色。通过观察对比等形式,尽量多地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再现,让学生观察评判,有所发现和感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对比,明确不同角色应承担的不同责任。2.教学难点: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增强责任意识。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该怎样做”的课件。2.学生准备:观察了解不同场合人们的不同角色及责任。五、教学过程活动一该怎样做1.提问: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不同的场合,我们的角色不同,因此我们的责任也不同。面对不同的场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板书课题:该怎样做)[播放动画:做个小游客、做个文明小观众]2.学生思考:边看边思考:在这些场所,应该遵守哪些行为要求,怎样做才能当好自己的角色?为什么在不同的场所会有这些要求?3.小组讨论:讨论要求:(1)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2)各组控制好音量,注意讨论时的礼貌。4.学生进行小组汇报。5.小结:同学们讨论非常认真,汇报很精彩。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不同的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不同的角色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我们应该当好自己的角色。(板书:当好自己的角色)活动二当好自己的角色1.提问:在不同的场所,要当好自己的角色,应该怎么做呢?[出示组图:不同的场合1-5]2.学生回答。3.让我们先来听听明明是怎么做的?听完后谈谈你的感受。[播放音频:明明的日记]4.学生角色扮演:(1)可以选择图上的不同场合中的角色,也可以自己设计角色。(如:奶奶生病了,你回家该怎么办?)(2)两到四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3)态度认真,声音洪亮。(4)观看者注意礼貌。5.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及时给与鼓励性评价。6.提问: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感受?7.学生交流。小结:不同的角色应承担不同的责任。活动三感悟角色1.过渡语:再过二十年,你还会是谁呢?你还会有什么新的角色呢?2.学生交流:设想自己还会有哪些角色。领导、设计师、单位工作人员……3.要做好自己的角色,我们要负责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