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相机镜头直径越做越大? 问:同为35m m 的感光面积,为什么早期胶片机的镜头较小而进入了数码时代镜头尺寸就变大很多? 答:第一:光圈F 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光圈的直径。大光圈的镜头必然口径较大; 第二:镜头内光学单元的增加以优化成像;镜头内机械单元的增加以辅助成像(防抖、对焦马达的介入); 第三:镜头厂商深知滤镜厂商不易,做大点口径好让肯高等卖贵的滤镜; 第四:现代数码单反的块头已远远大于菲林时代的单反机身,装上小镜头看起来像发育不良。 纪实类相片为了突出主体大多会有四边暗角?这种是相机技巧出来的效果,还是后期调的呢? 问:如题 答:任何镜头都会存在边角失光,暗角在所有镜头上都会存在,尤其在大光圈的时候。现代相机在不断的校正成像边角失光,已经做到了在照片上几乎看不出来的程度。除此以外,上个世纪前半段的相机多使用镜间快门,因其运动原理导致中心受光强,边缘受光弱,现代主流相机多采用焦平面快门已校正该问题。 从上段来说,几十年前的照片有暗角是技术缺陷,现代摄影多属刻意。开大光圈、错用遮光罩(如将标准镜头遮光罩用于广角镜头上)、使用非超薄滤镜于广角镜头上、用手遮、photoshop 都可以实现。我建议用最后一条。 为什么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相片一定要经过锐化处理?否则会有模糊的感觉。 问:不是光圈快门设置错误的问题,大家能不能从胶片、数码摄影的原理来解释下。 一个摄影朋友的原话是:数码照出来不锐化,基本没法看。 答:你肯定会觉得在数码相机的后背屏幕上看起来效果不错吧,无论锐度、色彩、清晰程度。结果一到电脑上就他妈的完了。 我来说两个故事: 蔡司镜头除了对 sony 妥协采用了 AF,其他均为手动对焦。蔡司的总裁说这除了是一个哲学装逼的问题之外,还存在手动对焦比单反的自动对焦更加精确。单反的自动对焦追求快速,在精确上往往会因为马达制动延迟产生极小的误差。采用紧凑型对焦、手动对焦属于慢工出细活,误差能降到最低。 捷信脚架强调,安全快门绝对不是 1/60 秒,只有比 1/500 更快的快门,手持拍摄才能完全不糊。 以上两个故事除了哲学我持保留意见(我跟那里的人不熟,其实我想说鸡巴),其余的都对。前提是,你把照片放到电影屏幕那么大,就看出来自动对焦和不用三脚架产生的糊了。 有的时候自定义白平衡也不能获得准确的色彩还原吗?这时该怎么处理? 问:如题 答:恩,这问题我想有好几种情况。我先来解释三个概念 固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