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相机的自动对焦原理 最近做了一个“你怎样对焦?”的调查,共有5 0 ,1 0 5 人参加,结果为:1 6 %的人只使用自动对焦,4 7 %的人大部分时候使用自动对焦,9 %的人只使用手动对焦,1 3 %的人大部分时候使用手动对焦,剩下的1 5 %使用自动和手动的比例各一半。我对这个数据很感兴趣,直接的说是对使用人的拍摄手法颇为上心,故本文做对焦方式与拍摄题材、摄影习惯及其他脑袋不好的“哲学问题”之关系做简要分析。 相机对焦辅助灯 16%的人只使用自动对焦和9%的人只使用手动对焦在我看来是一样难以理解的,前者甚至更为诡异。需知,自动对焦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在弱光情况下,相机上的对焦辅助灯也只能照亮有限距离的前中景,如对焦远处的暗物,现代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均处于失效状态。 当选择的对焦物体比对焦点还小,或隔着栅栏铁框对焦远景,相机错误判断主体的发生频率并不低。对焦无明显细节的天空,纯色平面物体,相机的自动对焦失效,对焦镜片前后移动无法定位。以上几种情况,在使用单次对焦的模式下,相机的快门无法启动,故我分析,只使用自动对焦的人,在拍摄时将相机设置于完全自动模式。在该模式下,相机一般默认快门优先(非其他曝光模式的对焦优先),稍用力触动快门,拍摄即完成,至于能不能保证画面清晰,那只能碰运气了。这时使用手动对焦无可厚非。 只使用手动对焦总让人想起蔡司副总裁的答记者问。“我们的标语„境由心生‟ 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产品给回摄影师对他的图像的控制。你可以更有创意更具有探索精神地拍摄。你的图像变得很独特,从而你这个摄影师也非常独特。所以,这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 这种哲学问题总让我想起曾经的大寨捷报— — 在一次负重比赛中,陈永贵副总理和一头驴背上相同重量的粪筐,结果后者摔倒了,前者获胜。既然说了是捷报,其中的哲学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相邻省份山东杀掉了驴,吃了近半个月的肉,并训练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这挺分裂的),接下来的日子就得学着陈永贵大叔挑粪上山。工作效率、劳累程度我就不去谈了,免得你觉得我觉悟低下。反正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没有外界辅助、技术辅助,人还是什么都能干的。 对于正常人,自动对焦相机 M F 到底还存在着什么样的优势?我对精确一说持保留意见。那就不得不提相机的跑焦现象。跑焦是指在构图对焦时相机已提示合焦准确,但拍摄得到的照片仍然有虚焦现象。其中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