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教学反思细菌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微生物,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在讲课过程中,由于细菌个体微小,人们对其观察困难,了解甚少。故用引起学生好奇的话题导入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细菌的发现过程及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分析,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的这一观点,还通过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动手做实验,展示并亲眼见证自己的实验结果,体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让学生深切的认识到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另外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和图画等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易于被学生接受,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通过列表比较、设疑启发、合作讨论和归纳总结等方式增强教学的效果。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细菌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形态。再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使学生了解细菌的结构。通过对比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突出细菌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根据细菌没有叶绿体,使学生得出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通过计算细菌的繁殖数量这一技能训练,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细菌的繁殖之快,同时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新课结束后,采用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内容,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不足之处本节课老师过于拘谨,课堂上启发学生做得不够到位,比如将科技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另外本节课学生的活动量不足,如果所有的学生亲自探究新鲜肉汤变质的实验效果会更好,但也比较费时间,课堂安全上不容易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