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1教材地位本节作为第二章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引子,开篇,承担着激发学生探究认识遗传规律以及变异规律,真正激发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为此,本节内容至关重要。老师需要把握好讲解的深度,不可一口气全部抛出,需要作好铺垫,设置好悬念。1.2教学目标1.2.1知识目标:1.2.1.1初步掌握遗传、变异、性状、基因的概念;1.2.1.2理解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1.2.1.3了解转基因技术的本质与新进展1.2.2技能目标:1.2.2.1学会统计生物性状的基本方法;1.2.2.2了解转基因的实验技术的操作流程;1.2.3情感目标:1.2.3.1培养出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实验方法;1.2.3.2激发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与志向。二、说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抓住学生喜欢新事物,喜欢新内容的特点,教学引入部分给出遗传学方面的新进展如人工辅助受精技术、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引出主题遗传与变异之后,安排学生比较书本24页中两幅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观察很仔细,都能够说出两幅图片的相似处与区别处。学生1:左边图中小猫与母猫形态大致相同,但在体毛颜色上有差异;老师:很好,也就是说猫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在性状上存在相似性,这就叫做遗传。(小结遗传定义,学生作好记录)老师:然而小猫与母猫之间并非全部相同,而是存在差异的,如体毛颜色,这就叫做变异。(让学生起来概括变异定义)随后,通过介绍遗传学的发展历程来为引入性状的讨论作好铺垫,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让学生理解遗传事业的艰难与光明,体会出研究之不易与不懈。)从“遗传学之父”孟德尔介绍到摩尔根,再到沃森、克里克,对各自的伟大贡献一一作以介绍,同时对其贡献给出我们的理解。(这既是在铺垫,也是在回忆复习曾经学过的相关内容)师:孟德尔是位神父,但却是位唯物主义的神父,他不相信性状是神控制的,于是他在教堂后园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实验田,专种些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最后他发现了遗传学中的两大基本遗传规律:等位基因的性状分离规律、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到此,遗传学的研究进入了基因研究的领域,那么基因到底存在与什么位置呢?当时无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但有很多人作出过猜想,可能是细胞核中的某种物质上,直到摩尔根通过他的果蝇实验揭示了遗传学中的第三大规律:连锁互换规律之后,才真正揭开了这个谜。他证实了基因存在与细胞核内染色体的DNA上,而且呈线性排列。很伟大,很了不起!但是摩尔根也未能解释清楚染色体的结构到底如何,DNA又是何等模样?到二十世纪初,美国两位科学家沃森、克里克发现了DNA的三维结构之后,谜团才逐渐被揭开。(可适时复习DNA结构)生:吃惊,同时很感兴趣。从孟德尔转入对性状讨论之中,基于学生对于本块内容理解并无太大困难,决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法把课堂主要时间交给各个学习小组,带着问题去阅读信息,分析问题。同时也发挥小组学习优势,作好相应性状统计工作。在讨论之前,简单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一些障碍,如性状的判定问题,另外,布置好小组的性状统计任务。(学生学习、讨论、交流、辩论,老师引导有讨论困难小组走上正轨。时间十五分钟)学生在发言交流回答问题以后,老师可以及时补充提问,如概括出性状概念之后提问:这些性状似乎都是成对出现的,你们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阅读书本后可以回答出来相对性状这一术语。紧接着仍可以以举出的写在黑板上的相对性状再提问,所有的这些性状都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吗?或者说这些性状都是可以遗传的吗?学生思考沉默。老师及时铺设台阶,降低思维高度。请同学们结合练习中第五小题思考。学生便可联想到环境因素对性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随后,提出关键问题,所有的这些可遗传的性状是否直接传给后代的?还是通过某个中介?到底是什么控制的性状?学生齐答基因。为加强学生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与理解,联系实际问题提出问题,优秀的性状或对人类有用的性状能否转移过来为我们所用?答案是可以。例如:新近看到的转基因信息:人类已经可以通过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