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二、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和物品集中由中心供应室处置。三、根据物品的性能,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时应做到:1、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2、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用化学方法。1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3、化学灭菌或消毒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剂或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前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置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规定定期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4、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5、戊二醛适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消毒与灭菌。使用浸泡法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时,要求将清洗、晾干待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消毒处理一般 10-45 分钟,灭菌处理需要浸泡 10 小时。按无菌操作方法取出,无菌水冲洗并擦干。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戊二醛浓度的检测,室内须通风良好。四、医务人员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熟悉掌握2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无菌包的使用和戴无菌手套、取用无菌溶液等基本操作技能,并保证无菌操作技术的效果。隔离技术与制度一、建筑布局的隔离与功能流程1、建筑布局:根据病人获得感染危险度的高低,将医院明确划分为低危险区域(清洁区、办公区、生活区等),中等危险区域(普通病房、普通门诊等),高危险区域(即污染区:感染性疾病门诊及病房)和极高危险区(如手术室)。应达到以下隔离要求:(1)各区分开,所属科室相对集中,污染区域相对独立,要远离普通病房和生活区。(2)各相关区域、部门制定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止因人流、物流的交叉而导致的污染。(3)各区配备适量的流动水洗手设施,方便医务人员洗手。(4)通风系统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5)高危险区域和极高危险区域内各部门尽量采纳感应自控门。2、区域隔离:高危险区、极高危险区域内各相关科室、部门实行区域隔离管理。内部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