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教以来,我发现学生一届比一届个性活泼,思维活跃,但同时也发现他们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看什么都简单,可动手就错,特别是计算题,正确率低而且总体速度慢。为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中我从口算入手,紧抓计算、估算,强化计算训练,探寻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现总结如下:一、坚持口算训练,夯实学生的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教学内容多而琐碎,许多老师都忽视了基本的口算训练,摒弃了传统教学中许多行之有效的口算训练方法,使学生的口算能力出现下降趋势。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都可以分解成一道道口算题进行运算,研究表明,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笔算的熟练程度是和口算的速度、正确率紧密相关的,可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懈地训练。因此,教学中我坚持利用学校下午课前的十分钟和每节课的前1-2分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口算训练,有时报算式学生口答,有时同桌互报算式口答,有时请“计算能手”报算式其他学生口答,有时拿出“口算练习册”,比一比谁最先完成一竖行。教学中,我围绕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口算的内容。开始时,我主要训练100以内的加减口算,后来发现学生乘、除法竖式计算出错,我便加强了乘加、乘减的口算训练。为了使学生快速试商及后面知识的学习,我又加强100以内乘除法口算的训练。充分观察算式中每个数的特点,进行简便运算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有意识报一些诸如25*4、25*8、125*8等算式,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渐渐地,我发现学生不仅口算的正确率、速度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注意力明显集中,养成了认真倾听的习惯。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重视学生的初次感知传统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没有什么算理可讲,学生只要死记硬背计算法则,掌握方法,通过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计算的要求,对算理教学一带而过,从而导致学生根本就不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清,概念不明,学生计算当然容易错误。因此,我在计算教学中,认真研究教材,弄清算理、掌握算法,上好计算教学的起始课,重视学生的初次感知,使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记忆,避免错误。如教学小数乘小数时,我让学生利用小数乘整数的知识、经验,尝试计算3.6*2.8。交流讨论时,我提问“为什么积是两位数”?让学生在思考、交流、讲解中明白算理:3.6*10=36,2.8*10=28,要想得到原来正确的积,就必须把积除以100。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完成试一试:2.8*1.15的计算和填空,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最后比较两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新授课中由于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算,并且在思考、交流中,归纳总结出怎样去算的方法,给学生留下了正确、清晰地记忆,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主发现计算法则,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充分体验中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三、引导估算,提高计算的合理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新课程特别凸显和强化了估算内容的教学,把估算能力与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估算,让学生通过估算,能够对答案做出合理的判断,提高计算的水平和能力。如教学除数是整十数除法:420除以30时,让学生在计算之前,通过估计出商大约是多少,为笔算时确定商的首位书写位置做准备。又如,教学小数乘小数计算“房间的面积有多大”时,当个别学生计算出3.6*2.8=100.8,这时我没有立刻否定,而是让学生想一想,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们计算前估计房间的面积最多大约只有12平方米,现在怎么可能是100.8平方米呢?答案肯定是错的!”通过不断地引导、训练,学生在计算中已经能够把估算作为计算的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合理推断,这样不仅检验了计算的合理性,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而且发展学生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