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幼儿冲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想象每一样事物都与自己的活动相联系。他们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1]例如: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只考虑到自己能否得到玩具,而不去考虑对方有没有允许自己玩玩具的意愿及其玩具被抢后的失落感。第二,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观点,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其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所限制。第三,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导致冲突的发生。这个阶段的幼儿好模仿,与同伴 交 往 中有时会 模仿成人的行为( 比 如打 、骂 等 ) ,这容 易 对其他幼儿造 成伤 害 ; 幼儿由 于年 龄 的影 响 ,语言发展水平受限,在与小 朋 友 表 示 友 好或 并 无 恶 意的情况 下 ,由于语言沟 通 不明 ,致使 对方误 解 。中国 首 部真 实 记 录 幼儿内 心成长的电 影 《 小 人国 》 ,展示 了 一个真 实 而鲜 活的儿童理想王 国 。它 发生在北 京 的巴 学 园 幼儿园 ,是李 跃 儿老 师借 鉴 日 本 黑 柳 彻 子的《 窗 边 的小 豆 豆 》 中的巴 学 园 办 学 模式 ,并 由 北 京 师范 大 学 张同道教授 花 三年 时间 跟 踪 拍 摄 而成。笔 者 选 取 了 关 于池 亦 洋 这个幼儿的相关几个片段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教师介入幼儿冲突中的解决策略,及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识等问题。 二、从幼儿园纪录片《小人国》中选取片段分析 片段一:几个小朋友在玩沙。陈炳栋(5 岁)的棍子被池亦洋(5 岁)“霸占”并拿走了,陈炳栋想通过小李老师要回他的棍子。 小李老师:那是你的棍子,你有权利要回来。 陈炳栋:他没有权利拿走我的棍子,但他还不还给我! 小李:你可以一直向他要下去! 陈炳栋:我不想去,因为池亦洋会打我。 小李:你没有试,你怎么知道他会打你?(小李老师带着陈炳栋去向池亦洋要棍子,这时佳佳出现了。) 佳佳:池亦洋,再不把陈炳栋的棍子还给他,我就不跟你好! 小朋友们:对!(其他小朋友附和着说,但是有两名小朋友说:“我跟池亦洋好!”) 佳佳: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