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部分 教师职业素养 三、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 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素质 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 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 (二)素质结构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基本维度。 1 .生理素质 教师的生理素质主要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人脑的特点,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起基础作用。 2 .科学文化素质 (1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2 )文化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3 .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先天生理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的,表现为心理品质,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层次,起中介和核心作用。 教师心理素质又可分为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 二、 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 教师一般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品质。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可以归纳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 (一)认知品质 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 1 .敏锐的观察力; 2 .准确的记忆力; 3 .丰富的想象力; 4 .优良的思维品质; 5 .善于分配注意力。 (二)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 1 .成熟的自我意识: (1 )健全的自我认知; (2 )积极的自我体验; (3 )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2 .教师的情感特征: 2 (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 (2)教师应有的情操; (3)教师的责任感。 3.教师的意志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 (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 (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4.教师的动力特征: (1)成就动机;(2)求知欲。 (三)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