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雷达的技术解构回顾机载雷达的发展历史,每一个大的性能提升都是在经历很多艰辛并突破了相应的关键技术后才取得的,这些技术就像是雷达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解决它们的同时,机载雷达各方面的性能也有了质的飞跃。这其中,最难突破的关键技术有两个,即脉冲多普勒技术和有源相控阵技术。仅从时间上看,它们从提出到成熟分别用了20和30年。三虎拦路——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想把脉冲多普勒技术应用于机载雷达中,必须突破三大关键技术。一是必须具备能在比目标回波强几十万倍的杂波中“筛选”出目标信号的高性能信号处理器;二是必须具备能够有效减小雷达接收到的杂波能量的高性能天线;三是必须具备能够发射“纯净”频率电磁波的高性能发射机。这三大技术称为机载雷达的“三高”技术。正是由于这三只“拦路虎”的存在,使得从提出基于脉冲多普勒技术的雷达原理直至最终在机载雷达上运用自如,整整用去了20年。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美国研制的AN/APG-66雷达,才实用于 F-16飞机上,它也是当时第一种真正成熟的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PD 雷达:Pulse Doppcer radar)。但不久后被性能更为优越的AN/APG-68雷达替代。从笨重的金属管到轻灵的芯片脉冲多普勒技术(PD 技术)的祖先是首先用于地面雷达的动目标显示(MTI:Moving Target Indication)工作模式,用来从静止的地杂波中“筛选”出运动的目标回波。地面雷达的波束虽然向空中发射,但仍存在地面反射,因为波束可能在较远的距离碰到高山。MTI 能够使地面雷达区分运动的飞机目标和静止的地面或海面,相应的多普勒频率将分别反馈非零和零信号。雷达可让不为零的多普勒频率不通过接收机,就能提取目标回波。然后分别对飞机目标和地面先后相邻的两个回波作比较。因为飞机目标存在运动,先后两次回波是不同的,二者相减就会有差值;而地面杂波不变,两个回波相同,差值为零,于是便区分出了目标和地面回波。但是,要成功地把两个回波相减,在最初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雷达的先后两次回波是以光速到达接收机且间隔很短(只有几十毫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数据处理在当时还很困难,所以只能先把两个回波储存后再相减。由于当时还没有存储器,人们最早想到了用“延迟线”的办法:即先把回波电信号变成超声波,然后让其通过用镍丝(或钢丝、水银等)作介质的导管,由于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只有每秒3千米左右,便实现了雷达回波延迟;而且,前后两个回波可以通过两个不同长度的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