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第九章 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传播研究,尤其是传播学派的研究曾长期依附于社会心理学。传播学中许多有关效果问题的理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心理学中借鉴来的。 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两方面影响:一是学习论,一是一致论。它们都指向一个问题,即态度与态度改变。态度改变又正是传播学效果分析所感兴趣的,因为传播效果最终都显示为受众态度的变化。 学习论的研究以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为代表:要想使人形成或改变某种态度,只需提供相应的认识材料就行,态度形成或改变的过程是个学习的过程。 一致论把态度问题放在认知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态度一致是说人们在言谈举止各个方面都力求和谐一致,否则就会造成心理紧张而感到十分别扭。 态度的变化要适应一种整体性的认知结构,而一致论所关心的正是这种认知结构如何达到一致的问题。 就传者与受众而言,学习论更关注传者一方,只要传者能提供相应的知识,使受众认识到事物的面貌,那么态度的变化就会随之发生;一致论则更看重受众一方,因为态度的变化并不取决于所感受的信息,左右态度及态度改变的关键在于保持认知的一致与和谐。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上看, 学习论更倾向于大众传播,一致论更侧重于人际传播。 第一节 平衡论与和谐论 一、海德的平衡论 当涉及第三者时,两个人之间关系可能呈现出的状态,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海德平衡论:P、O、X三者的关系如果都是肯定的,或者两种否定一种肯定,则为平衡状态。如果三者的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肯定一种否定,则为不平衡状态。 不平衡状态会使人感到心理紧张,由此而产生力求恢复平衡状态的倾向,这样一来便会导致态度发生变化。 海德的平衡论暗示一种态度改变方面的新思路: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时,总伴有某一方的态度变化;而平衡状态由于稳定不变则能拒绝任何形式的态度变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荣克:某些不平衡状态也有可能维持稳定,而不一定非产生趋向平衡的压力。 海德平衡论的四点优越性:它在概念上易于掌握;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显示出态度的变化;它把注意力集中在人际关系上;它证明不一致性可用不同方式来解决。 二、奥斯古德和塔南鲍姆的和谐论 和谐论是从平衡论中发展出来的。平衡论所概括的是普遍现象,和谐论所关心的只是其中一种特殊情形。平衡论讲的是人际网络中两方与第三者的关系,和谐论讲的则是受众与信源双方同事件的关系。和谐论也分为和谐与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