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D(赡:供养) 7.A(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B 项,助词,译为“的”;定语后置标志词。C项,代词,译为“他”;副词,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D 项,动词,译为“变为”;介词,译为“给”。) 8.B 9.D(文章表扬范仲淹设置“义田”救济亲族与贤人的高尚行为。通篇运用三个方面的对照比较:一是范仲淹自身的贫困与族人受到救济而生活安定的对比;二是与晏子相对照,从正面衬托;三是与一毛不拔的士大夫相比较,从反面衬托。通过三方面的对照比较,范仲淹的高尚品德便卓然自见。) 10.(1)选择同族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管理这件事,并按一定时间共同结算收支帐目。(“者”意思是“„„的人”,作代词;“主其计” 意思是“管理这件事”,是动宾关系;“时”意思是“按一定时间”,名词作状语;“共”意思是“共同结算”,作动词。各 1 分) (2)现在看范文正公设置“义田”的办法,比晏子高明;他规划得很远,似乎还要胜过晏子。(“规模”意思是“规划”,作动词;“远举”意思是“很远”,“ 举”意思是“极、尽、很”;“疑”意思是“似乎”,作副词。各 1 分) (3)只是敬重他的义举,因而(写下来),把(它)留给后世。(“高”意思是“敬重”,形容词作动词;“因”意思是“因而”,连词;“ 以”作介词,这里省略了介词宾语。整个句子有两处省略:“因(记)以(之)遗于世云”。各 1 分) 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是苏州人。生平喜欢以财物周济人,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以救济。当他显贵的时候,购置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一千亩,称为“义田”,用来供养、救济本家族的人。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结婚、丧葬、都有供养。选择同族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管理这件事,并按一定时间共同结算收支帐目。每天供给吃的,每人一升米;每年供给穿的,每人一匹绢绸。嫁女的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给三十千钱;娶妻的给三十千钱,再娶的给十五千钱。埋葬死者中再嫁的补贴数目一样,埋葬小孩子的给十千钱。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给的共九十人,从每年的收入中,供给稻谷八百斛。用千亩田的收入供给聚居的族人绰绰有余,并且没有穷尽的时候。被辞回家等待缺额的人,可以给予供给;出去做官的,便停止供给。这就是“义田”的大概情况。 起初,范文正公尚未显贵的时候,就曾有志向举办“义田”,由于力量达不到,耽搁了二十年。后来,他做了陕西路的统师,接着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