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破解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难题对策建议农村散居特困人员是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的“重中之中”对该群体集中供养也是基层工作的“难中之难”,为全面摸清**自治县散居特困供养人员的实际情况,10 月 18 日至10 月 29 日,**市驻**自治县脱贫攻坚督导组,坚持问题导向,全力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对该县 15 个乡镇102 个村(居)的 455 户 465 人散居特困供养人员,进行了入户走访调查。通过实地走访,结合先期督导敬老院集中供养情况,向**自治县建议需集中供养 111 户 114 人,暂可散居 202 户 206 人。通过督导发现,**自治县高度重视特困人员的监管、政策落实以及服务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监管力度,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在具体落实工作过程中,有的地方还存在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偏低、散居特困人员保障不力、执行扶贫政策不够到位、特困人员监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管不够精准等方面问题。为帮助**自治县查漏补缺,尽力解决好特困人员供养问题,督导组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供各地借鉴参考。一、关于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不高问题 (一)主要原因。一是心理因素。特困供养对象通常性格怪异,对“五保户”或“特困供养人员”称呼非常敏感,认为集中供养是对他们的卑视,不同意入住敬老院集中供养。二是经济因素。部分特困人员因身体残疾等原因导致特困供养金需由亲友代领,亲友将供养金用于整个家庭开支,只给予特供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甚至部分特困人员身体较好,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亲友需要其帮助干农活,加之担心特困人员个人财产假如集中供养后将被变为集体财产,集中供养后每月只能领取 100 元生活费等利益问题,导致亲友以各种方式阻碍教唆特困人员不让入住敬老院集中供养。三是管理因素。因人手少等客观因素导致敬老院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管理服务不到位,形式单一,尤其是部分特困对象入住后因种种因素不满意,返回老家后大势宣传,导致其他特困对象不同意入住敬老院。四是自身因素。绝大部分散居特困对象,由于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担心与敬老院同住的老人性格、语言、习惯、风俗、差异较大难以相处,加之不习惯受到约束,由于敬老院要求必须讲究卫生,不准抽烟、喝酒等,导致不同意集中供养。(二)对策建议。一是切实提高入住率。对居住偏远,年龄较大、身体差(失能、半失能)的特困人员,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讲明有关政策,帮助打消思想顾虑,通过组织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