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甫 一 人物简介 杜甫(7 1 2 ---7 7 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与李白、白居易、元稹人称“盛唐诗人四大家”。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 1 5 0 0 首诗被保留了下来。7 5 9 ---7 6 6 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应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7 5 8 年)六月至乾元二年(7 5 9 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畔的郑县亭子(今在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廋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蔑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个《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乾元元年(7 5 8 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邶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乾元二年(7 5 9 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